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 知识点题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
A .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 . 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 B . 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C . 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D .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 (2) 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情况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 (3) 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专家系统研究,在传统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1000人。而到了近代,随着资本和技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高速增长也是与化肥大量投入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但是在全球环境危机、粮食危机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决本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贫困和饥荒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对那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饥荒和贫困也已成为全球意义上贫困的符号,并且将会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符号。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原因并谈谈如何解决饥荒这一世界性难题。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由此,一个声势浩大的“采风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来。下列民歌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 . 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B . 挥舞钢钎当红笔,豪情更比钢水急,满天钢花满天诗,献给领袖毛主席 C . 吃饭不要钱,想了几千年,如今实现了,快活似神仙 D . (凤阳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佃制产生于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田制不立”,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分,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整理

材料二 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因为从整体来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说它是“新形式”,是因为它冲破了旧的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水利设施的兴修、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摘编自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并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并分析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城市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 . 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C .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D .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这主要是因为(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继续 C .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 . 社会生产力倒退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 .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 .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 农村乡镇组织改变为公社
1988年,山东农民褚延泽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光荣称号。过年时,他高兴地贴出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春联反映了(   )
A . 农村互助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确立促进了粮食的增产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 D .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实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出自瑞蚨祥。1868年,它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三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瑞蚨祥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以“包产到户”、“大包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被称作什么?指出这种制度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及其特点?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A .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 .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C .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D .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从1980年下半年起,包产到户向全国展开,到1981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社队已近半数,到1982年夏季,全国78%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春,已达到了95%.这反映出(    )
A . 现代农业体制的迅速建立 B . 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 C . 农民改善生活的迫切愿望 D .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变革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C .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首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民谣反映了当时(   )
A . 经营和分配方式的变化 B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C . 农村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D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A .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 .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D .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下表所示为1992年我国关于乡镇企业的统计情况。这反映出(    )

项目

情况

总产值

总产值达1.6万多亿元,相当于1985年全国社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1.2万多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5%

从业人员

超过1亿人,与当年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相当

A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 城市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 科学发展观得到了贯彻落实
“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比值越大,差距越大,反之越小。观察下面曲线图中②的部分,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    )

A . 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发展 C . 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冲击的方法”和“围攻的方法"分别指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与“冲击的方法”相比,“围攻的方法”有何显著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农村和城市改革中实施的具体措施。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苏两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