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 知识点题库

以前用手工制作木制机械,现在则开创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新前景。与此相应的是,人类进入了(    )
A . 蒸汽时代 B . 电力时代 C . 经典力学时代 D . 信息时代
下图为英国1720年至1780年某物品进口值,该物品最有可能是(    )

图片_x0020_449828258

A . 棉花 B . 茶叶 C . 药材 D . 钢铁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
A . 手工工场 B . 工厂 C . 股份公司 D . 垄断组织
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指(    )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④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 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 经济。到 1900 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说明(   )
A .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 全球商品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 C .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 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史”和“全球史”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两种不同视角。严格意义的“世界史”在人们具备全球性地理知识后就出现了。它以政治、军事和外交为框架,把各区域、国家、民族的历史简单拼凑在一起,近代欧洲的发展使得众多史学家把欧洲视为先进和文明的样板。“全球史”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是当代全球化趋势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它研究的重点是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的差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倡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肯定所有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材料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

——摘编自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1. (1) 根据材料一,比较“世界史”与“全球史”两种研究视角的不同点。
  2. (2) 阅读材料二,选择其中一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
人们之所以称工业革命及其影响阿的时期为“蒸汽时代”,依据在于:(   )
A . 蒸汽机的改良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B . 蒸汽机的改良引起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性变化 C . 蒸汽机的改良引起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D . 蒸汽机的改良在工业革命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经济区一般区分为内地农耕和边疆游牧、渔猎两种类型,这个结构基本稳定,但唐宋时期有较大变化。清代西北、东北等区域的农业也发展起来;以江南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农业生产、人口数量、商品经济、新生产方式、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方面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但这也恶化了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形势。

中国古代农耕区扩展图

——摘编自邹逸麟《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

材料二:中世纪的英国经济以农业、畜牧业为主。16世纪前后,地区分化增强:东南部得益于伦敦的政治特权,有发达的农业、商业;西南和中部以毛纺织业为主;北部明显落后,但有初步的棉纺织业、冶铸业、煤炭业。19世纪,建立在地区分工之上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西北部最发达,以工业为主;东南部以伦敦的金融业为中心,为工业提供资本,其它地区逐渐衰落。

——摘编自钱乘旦总主编《英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时期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经济区域发展的变化及其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经济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文学家费尔丁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当贵族与国王正在争斗生活之华丽时,乡绅们正在翘首企望获得贵族的地位,而商人们正在步出柜台,挤入乡绅的行列。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 . 奢侈浪费成为社会主流 B . 工业革命带动生活水平提高 C . 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完善 D . 消费竞争集聚社会转型力量
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厂中大量使用童工;19世纪40年代,英国国会通过法律限制在工业劳动中使用童工;1881年规定5至10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教育,之后,儿童不再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该现象反映的实质(   )
A . 资本家为榨取利润采取的不同手段 B . 生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 C . 英国法律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D . 英国《权利法案》基本原则的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当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化、战争和经济危机,法国粮食生产仍旧摆脱不了在过剩与短缺之间摇摆的命运。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初,农业在英国国民净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5.2%。英国的耕地总面积约为1840万英亩,1870年的小麦产量为3070万公担,本国生产的粮食基本能满足79%人口的需要。1895-1904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占6.2%,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在英国政府看来,只要能保持其殖民体系,英国农产品供给就不存在问题。到1910年,英国小麦产量为1540万公担,1870年到1910年英国进口小麦增长了近3.5倍,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到国内消费量79.7%。到1914年,英国耕地面积变为1430万英亩,本国生产的粮食仅能满足35.6%人口的需要了。

——据《工业化及其启示》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到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怎样的粮食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英国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认识。(要求:有认识,有史实阐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企业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摆脱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在清教徒中间产生很大一部分实验者和发明者,而他们的节俭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

时间

贸易政策

1786年

英法谈判达成“艾顿商约”,法国降低英国棉毛织品、五金商品的进口税率,英国降低法国葡萄酒的进口税率

1813和1833年

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1846年

议会废除“谷物法”(1815年通过的限制粮食进口的法律),谷物可以自由进口

1849年

议会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

1860年

《英法商约》签订,主要内容有三点:互减关税、最惠国条款、自由贸易原则

——据(英)考特著《简明英国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设立了一座水力纺纱厂,它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这一“现代意义”主要是指(    )
A .   动力的革命 B . 生产组织的革命 C . 城市化开始 D . 产业结构的调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末以后,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时机成熟。市扬的扩大,地区间、国家间的贸易不断发展,尤其是毛纺织业的兴盛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张,增加了创新上地专属私有权的收益。同时,新增的人口也对土地提出了要求。这些变化一并造成强大的推动力,要求重新调整土地制度。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公有地和世袭的份地都变成了私有土地。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土地私有制确立。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是整个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90年代的农业萧条并未从美国经济中消除阴影,它一直在20世纪美国经济中成为导致危机的潜在因素。农民没有享受过20年代的繁荣,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他们的处境更为悲惨。1933年1月,美国农业合作社联合会主席爱德华·A·奥尼尔第三说:“除非给美国农民想点办法,不然的话,不出一年,农村就要闹起革命来的。”

——整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兴起的背景。结合所学,简述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美国农业生产力“高速度发展”的表现。简述罗斯福政府为防止农村“闹起革命来”而在农业领域采取的措施。
18世纪上半叶,英国传统大学固守培养精英的理念,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皇室、贵族、富家子弟等阶层,课程内容以古典学科及人文主义为主。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众多的城市学院,注重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设机械、采矿等课程,接收对象为普通百姓及中产阶级。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 .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B . 高等教育呼应时代发展需要 C . 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幅提高 D . 科学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对人体美的崇拜和对荣誉追求的狂热,公元前776年,古希腊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伊利斯的奥林匹亚举行。当时大部分城邦都有自己的体育培训体系并规定城邦年轻人完成所有的训练课程时才能获准成为公民。创办者希望通过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表达了他们对神的敬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并以神灵的名义制定规则保证竞技的公平公正。

——摘编自谢殿癸《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的神话简析》

材料二:1840年以后,英国人收入水平提高,休闲时间日渐充裕,英国政府鼓励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大力修建体育设施和公园,允许公共基金用于体育活动,同时英国政府还鼓励社会体育组织成立与发展,如英国足球协会的建立不仅为英国大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也客观上为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组织支持。1850年,在布鲁克斯的组织下,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的第一届英格兰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1890年,法国人顾拜旦和布鲁克斯探讨举办世界范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浦义俊《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脉络及政府作用机制特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1870年英国《教育法》规定,5~12岁的男孩和女孩必须接受全日制教育,使女子初等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正规教育;女子教育的功能不再是为了培养贤妻良母,而是为了让女性能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 .   民众观念的不断更新 B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 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D . 近代学校教育的改革
表为德意志各地区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

地区

普鲁士

莱茵

萨克森

波森

1816年

60%

80%

50%

20%

1848年

82%(1848年)

86%

94%

69%

据此推知,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   )

A . 国家统一加速了教育的发展 B . 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化 C . 各地区城市化进程普遍加速 D . 工业革命为后发地区提供赶超契机
如表反映了1781-1831年英国人口、粮食进口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这说明该时期英国(    )

时 间

人口(百万)

净进口(%)

粮食总产量(指数)

1781

7.04

0

136

1791

7.74

2

147

1801

8.66

5

159

1831

13.28

12

226

注:粮食总产量(指数)以1700年为100。

A . 对世界粮食市场依赖性的增强 B . 工业革命大大推动城市化发展 C . 农业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工业 D . 出现外国移民大规模流入现象
【中英劳资关系】

材料一:1538年,英国维斯波彻的21名制鞋劳工进行罢工,派代表去召集所有雇主与他们谈判求增加工资。1563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法令》,其中心议题是工资管制及其执行题,它成了此后两百年英国劳工立法的框架。法令明确规定应根据物价水平来厘定工资标准的基本原则。为威慑违反法令的劳资双方,法令规定:“雇主支付超过额度的工资予以监禁10天并罰款5英镑,接受该工资的雇工则要被监禁21天。“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经济出现空前繁荣,工人生活水平明是提高,《工会法》和《雇主与工人法》陆续通过,政府逐步调整其角色。1856年《调解法》的颁布意味着政府调节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该法规指导思想是尊重劳资双方,以自愿主义取代之前的法律强制方式。

——摘编自《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工资问题、劳资冲突与工资政策》

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政纲中提出:“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1926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承认工农群众为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提倡保护国内新兴工业;保障农工团体,扶助其发展。大会提出改良工人状况的决议案。南京政府根据国内劳工状况的实际和国际上的形势,于1929年公布《工厂法》,该法有些条文未考虑工厂的实际问题,与企业的具体情况脱节。1932年民政府公布了《修正工厂法》,该法旨在扩大法规的适用范围,以加强对工厂与工人关系、工厂组织和管理的规范。总之,国民党对工厂法制定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从法律层面承认工厂应为工人提供合格的劳动条件和福利设施,也使得企业解雇工人时必须依照其规范行事。

——摘编自《民国工业企业劳资关系研究1912-1937》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学徒法令》颁布的背景和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在劳资关系立法中存在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