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点题库

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截止2020年4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超160万,累计死亡超9万,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卷人。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应该(   )

①发挥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共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

④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当经济势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运作,当环境污染、犯罪、病毒传染等已成为跨国问题,政治却仍然只能在民族国家的架构下发挥效力,其结果是政治失去了对全球的规范力量,也同样失去了处理各种跨国问题的能力。这说明(    )
A .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于停滞 B . 经济民族主义全球泛滥 C . 有效全球治理体系需建构 D . 民族国家权力形同虚设
“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
A . 体现中国继续维持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 .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 C . 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 .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主要手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理学革命为原子能、电子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化学革命为分子设计和开发新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以至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再是单一学科发展的结果,科学事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成为社会性的巨大事业。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战后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习.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加以说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以下属于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的具体措施是(   )

①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②精准扶贫

③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设立丝路基金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两极格局瓦解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   )
A . 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 . 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C . 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 D . 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加。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截至2018年1月,中国同8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协议,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派出近4万人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说明了(   )
A . 中国是一个爱和平、负责任的现代化强国 B . 中国已成功取得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 C .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已经发生了逆转 D . 中国面对全球化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兴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

据材料,概括指出国际形势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提出关于全球治理问题的“陷阱理论”

名称

核心内容

提出者及著作名称

金德尔伯格陷阱

如果曾拥有领导地位的霸权国家既无意愿、又无能力提供必要的国际金融休制、贸易体制、安全体制和援助体系等全球公共产品,而新兴大国也无力提供,那么会造成全球治理领域出现领导力的真空,使全球治理体系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全球安全危机。

(美)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

文明冲突陷阱

(后冷战时期)世界主要冲突之源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上的,而是文明方面的冲突。文明冲突将决定未来的国际政治。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修昔底德陷进

新兴崛起大国和现有守成大国必然产生的彼此猜疑和互不信任,并必然最终走向战争与冲突的宿命。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的陷阱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求:可以针对某一种理论或材料整体提出明确的看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 坛;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成立。此外,中国还主持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会议。这体现了中国全球治理体系的理念是(   )
A .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B . 中国和平崛起主导国际事务 C . 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 . 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海外的领地迅速被欧化,殖民地结构在亚洲和非洲得以建立。其间开始工业化的几个国家很快就相互争夺市场,剩余资本又致使各强国去寻找殖民地作为投资场所,这些海外投资场所多半是非白人的、相对不稳定的国家。机器用的工业化的原料——黄麻、橡胶、石油和各种金属——大多来自世界“未开化”的地区。这些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心理上的因素的最后结果,是导致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攫取。

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

国家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

425

6600

法国

350

2600

德国

50

1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工业和贸易分别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年增长率增长。这一长期的繁荣是由若干因素引起的,如技术的革新、大战期间遭忽视的需求以及巨大的军事购买力,一些跨国公司充当了全球经济扩张的先锋。但是一个根本性的弱点是这一繁荣依靠的是一体化全球生产,却缺乏全球性消费。这种不平衡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原材料价格不成比例的下降和它们所负担的沉重的外债而变得更加严重。所有工业国的三分之一的出口物都已流向第三世界,所以第三世界进口额的减少迅速增加了第一世界的失业人数,失业率又转而引起了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这些经济数据驱散了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信心和愉快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推动力。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长期繁荣的主要因素。
  3. (3) 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根本性弱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巻全球。世界各国在抗击疫情中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个共同利益应当反映在超越特殊的国家利益的共同政策之上。为此,各国政府应(   )
A .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B . 顺应和平发展的潮流 C . 推行单边主义政策 D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即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中国古代“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和“夷夏观”则在“天下观”的基础上,由历代儒家学者根据不同形势而构建的两个重要方面。这种一体两面的认知随儒学成为官方哲学而被意识形态化,进而形成了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制度等有利于“天下归一”的有力实践。

——改编自吕文利《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材料二  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分工及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原因。国家应该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国家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是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其二,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其三,国家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尽管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本质上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四,随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最终将被“自由人联合体”取代。

——改编自袁明、黄明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综述》

材料三  习.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平主席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表达了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改编自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不同之处。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平总书记引用了这句话并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材料的主旨是(   )
A . 顺应多极化趋势,加强政治、经济合作 B . 担当大国责任,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 C . 尊重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目前而临的挑战。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我们需要更困结。此后奥委会全会通过决议,将奥林匹克宣言修订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印证了(   )
A . 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 B . 建立国际体育新秩序的迫切性 C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D . 和平与发展是当下时代的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压力,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英]Tarrant《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形势,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环境,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各国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    )
A . 经济全球化战略 B . 经济区域合作战略 C . 可持续发展战略 D . 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在2019年4月于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各方达成了283项务实成果,签署了总额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到2019年7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已有100个成员。材料表明中国(    )
A .   同非洲国家形成友好合作关系 B . 率先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 基础设施建设已走在世界前列 D . 率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13年9月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结束后。外交部部长王毅介绍习.平主席出席峰会有关情况时说,新形势下,中国正站在更高、更广的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我们将为世界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下列体现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是(   )
A .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B . 倡议成立“亚投行” C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