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题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历经几百年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由于

A . 传统的儒家重义轻利对人们的束缚 B . 统治阶级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C . 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统治阶级经济政策的束缚 D . 中国自然经济发达且高度稳定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 . 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 . 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 . 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 .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

A . 资本家 B . 雇佣工人 C . 奴隶 D . 地主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 C . 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A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B . 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 . 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 . 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 . 强调重农意识 B . 关心百姓疾苦 C . 申饬官员无能 D . 关注地方稳定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明政府阻碍着手工业的发展 B .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 材料所说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D . 明朝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成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 . 汉代 B . 唐代 C . 元朝 D . 明朝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C .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D .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 .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 白银逐步成为件遇流通的货币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暮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贏”。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当地(    )
A . 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严重不足 B .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 工商业经济发达 D . 商品经济开始渗入农村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日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日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
A . 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 生产力的发展 B . 粮食产量增加剩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C .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
A .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B .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 . 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 . 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反映了(    )
A .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 家庭手工业迅速发展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 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B . 商品经济活跃异常,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C . 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D . 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 . 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C . 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D . 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吴晓波在分析引发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
A .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 科技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金瓶梅》中孟玉楼的丈夫开染坊,染坊中“见一日常招有二三十染工的吃饭,都是这位娘子主张整理”。据此可知,当时(    )
A . 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B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 生产方式发生质变
乾隆年间,河南林县有集十一处,凡无业之人,早晨赴集,受雇于人,“主者得工,雇者受值,习焉称便”,类似这种市场在其他省区也很常见。这种市场的出现(    )
A . 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B .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 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D . 巩固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