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知识点题库

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④敬畏天理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 . 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 . 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 . 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 ,哪个是不正确的(  )

A . 朱熹主张穷理致知的外向工夫;陆九渊则看重发明本心的内向工夫 B . 朱熹思想以理为最高概念;陆九渊则以心为最高概念 C . 程颢和朱熹的思想方向很接近,后世称“程朱”;陆九渊与王守仁思想颇接近,后世称“陆王” D . 朱熹教人首先强调“致良知”,而后博览;陆九渊推崇学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康德的思想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2007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朱子文化节在福建武夷山举行,以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及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诞辰877周年。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有
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 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巳;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④⑤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董仲舒 C . 朱熹 D . 王阳明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 .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 .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垣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二

他们(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话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火发展。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1. (1) 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新”在何处?它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哪些理论?它在政治经济两方面“为老百姓带来的体现福祉”的体现是什么?

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

A . 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理学并未形成系统 B . 统治者深受佛道的影响 C . 理学提倡格正君心 D . 理学提倡格正君心,对君主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 .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 .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 .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行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洁净,含有理性之美。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这说明了宋代(    )

A . 服饰呈现多元化 B .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 . 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 D .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科技和艺术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二程说:“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所以,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而且程朱理学不仅讲“理”,还讲“即物穷理”。这些思想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刘完素的《伤寒直格方》开头第一句便是“习医要用直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也说:“(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为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画中题诗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孔子以儒家的哪一主张作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并指出其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文中的“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体现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

  3. (3) 材料三中的《墨竹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哪一表现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什么?画中的题诗反映了儒学所推崇的哪一思想内涵?

  4. (4)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其命名的主要特点是(    )

A . 强调内外有别 B . 注重风水迷信 C . 侧重地理因素 D . 彰显教化功能
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恪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 )

A .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 儒、道思想开始合流 C . 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淚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2. (2)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程朱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思理学思湖》

    原始儒学,儒家源流,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和谭嗣同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及各自目的。

    材料三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共同关注的是(  )
A . 经世致用 B . 君主权威 C . 教育普及 D . 道德修养
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
A . 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 . 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 . 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 . 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中国

西方

约16世纪后期,传统妇女的才学观、妇德观发生某些变化,江浙地区的女子识字率有所增高。一小部分心学家、文学家如李贽、冯梦龙、唐甄等主张尊重妇女才华、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人甚至提出“夫择妇,妇亦择夫”。晚明知识妇女组织诗社,参与游历活动,创设闺塾,出售字画绣品,宫中个别有参与国政的机会。

1912年以后,政府颁令废止缠足,禁止买卖妇女,提倡妇女解放。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频率有较大提高。在抗战时期,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女性。

规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法》于1950年颁布,马克思主义的女权理论广泛宣传,妇女的社会地位在短期内获得根本性改变。

16世纪中叶开始,法国上层妇女组织沙龙的活动开始常见,女读书人数大增。

17世纪,世俗界出现“关于妇女的辩论”,讨论妇女地位和男尊女卑等。1643年英国伦敦千名妇女集会,递交请愿书反对战争。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提出“上帝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因此男人不应该轻视或嘲笑女人”。

1790年《妇女权利宣言》正式通过,《为女权辩护》等发表;女权运动从法国迅速发展到英国等地。

19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大规模女权运动爆发,妇女要求提高经济地位。1888年,第一个妇女国民会议成立。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

——毛.泽东等《论妇女解放》等资料汇编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中西方有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