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知识点题库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 .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   )

A . 反映了土改进程的曲折性 B . 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 C .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 . 说明农村城镇化显著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事件: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反响的原因是(  )

A . 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 . 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C . 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 . 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19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表明(  )

A . 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    B .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 .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D . 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

下图是1953—1985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    )

A . 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 .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 D . 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953年至1954年间,天津工业企业共抽调两万多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和一些地区重点建设单位。仅天津汽车制配厂输送到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干部和工人已相当于解放初期该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    )

A . 天津经济建设地位的突出 B .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 C .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D . 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二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层)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方针形成的重要背景。

  2.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

  3. (3) 材料二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50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具体表现及原因。

下图是“大跃进”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它反映了(  )

A . 农业生产中的虚报浮夸 B .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C . 农业科技取得突出进步 D . 农业合作化取得成果
下面是1952年与196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表,它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中国 (    )

A . 工农业得到均衡发展 B . 重点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 C .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 D . 三大改造阻碍了工农业发展
毛.泽东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  )
A . 《新民主主义论》 B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 . 《论十大关系》 D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53年,中苏两国签订的相关协定规定,苏联负责完成各项设计工作和设备供应,并在中国施工过程中给予技术援助。中苏共签订了156个苏联援助中国的建设项目,如株洲硬质合金厂就是当时世界上四大合金生产工厂之一,武汉重型机床厂是亚洲最大的同类工厂。据此可知,新中国(    )
A . 迫切需要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 . 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 成为苏联的重要工业投资国 D . 具有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
俄罗斯学者潘佐夫所著《毛.泽东传》记述了毛.泽东“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努力”。下列著作体现毛.泽东这一探索的是(    )
A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 《论持久战》 C . 《论联合政府》 D . 《论十大关系》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    )
A .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 . 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 C . 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 .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953—1957年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变化(单位:亿元),这表明当时我国(    )

年份

全民所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公私合营企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1955

281.4

41.6

71.9

72.7

81.1

1956

383.8

120.1

191.1

0.3

8.3

1957

421.5

149.2

206.3

0.4

6.5

A . 工业生产严重急躁冒进 B . 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C . 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D . 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结构
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
A . 保证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 . 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C .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 . 建立起人民公社的体制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 . 人口急剧膨胀 C . 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 .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有学者指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材料中的“成功”主要是指(   )
A . 发展速度 B . 经济效率 C . 生活改善 D . 产品质量
1975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 . 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 .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 . 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 . 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如表是建国初期我国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A .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B . 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发展 C .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D . 经济建设方针的正确性
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2

A . 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 B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 . 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D . 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