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②根本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 ④注意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 . 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 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 . 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_x0000_i1031

A . 保护了农民利益 B .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 改变了经营方式 D .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    )

A .   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有一定自主权 B . 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质变 C . 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 . 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

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

“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91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决惩治“官倒”》指出:“近年来冒出的官倒爷,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价格双轨制,从中谋取巨额利润,导致物价横飞,市场动荡,也滋生出很严重的腐败问题,必须坚决惩治。”这从本质上说明(    )

A .   当时中国官员腐败问题较严重 B . 苏联解体给中国经济带来动荡 C . 经济出现自开放来的重大挫折 D . 经济体制改革须触及纵深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一时期,报纸上出现大量的“推倒铁交椅”“打碎铁饭碗”“资产重组”“股份制”这样的报道,请判断这样的报道与政府哪一政策有重大关联(    )

A .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 申请加入世贸组织 D .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探索与实践,下列与此相关的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

A . “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解放生产力 B .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 .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我国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项目

占全国经济的百分比

工业

63%

商业

批发

67%

零售

83%

材料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值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业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1989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值

61.7%

34.8%

3.44%

商业零售额

72.4%

18.6%

9%

材料四: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从业人数4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私有制经济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 (2) 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状况?对比材料一和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党史分析)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 .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 .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现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一一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 (2) 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八大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十二大 D . 中共十四大
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发生巨大的政治经济体制变化,汉语从文风到词汇也经历一次大换血。下列哪一选项的流行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

A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 . “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C . 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D . “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
2006年中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时,第一次以“规划”代替“计划”,制订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反映了(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需要任何计划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C . 我国仍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 D .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本质都是(    )
A .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B .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C . 一贯坚持把阶级斗争放在首位 D .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这表明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宪法中关于市场经济的有关表述发生了如下变化,这表明(   )

A . 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B . 非公有制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C . 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完善 D .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迁反映了(   )
A . 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 . 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C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 (1)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什么?
  2. (2)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开放而“一夜崛起的城市“是哪里?
  3. (3) 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4. (4)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事业的核心。写出改革开放以来一位党中央的核心领导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