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点题库

“2011年上海书展”上发现一本汇集近千个如“达人”“杯具”“云计算”等新词的“潮词语录”,被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是(    )

A . 汽车的应用 B . 报纸的影响 C . 广播电视的推广 D . 网络的普及
20世纪初,有人写了一组描写上海洋场风物的《望江南》词,其中一首写道:“申江好,电线疾雷霆。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机括竟无形。”这描写的是

A . 电报 B . 电车 C . 邮局  D . 电话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 . 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 . 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 . 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 . 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2008年10月,一条“橘子有虫子”的信息曾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短期内给橘子行业带来重创。这说明

A . 垃圾信息在网上泛滥 B . 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现象严重 C . 信息时代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D . 网络使社会动荡不安
下列不属于近代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   )

A . 网上购物成为时尚   B .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 . 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D .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为中国之自设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 . ①②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①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图所示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电报报文,通报了太和殿(太和门)失火的消息。下列有关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开创了国人使用无线电报的先例 B . 失火原因和英法联军侵华有关 C . 中国的通信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D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 . 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 .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 . 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 .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下列关于我国近代以来航空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于清末 B .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业才真正起步 C .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飞机制造厂投产,民航业发展迅速 D .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下列是关于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事件,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创立       ②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诞生

③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           ④中国第一条民航线路开通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②④③
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 . 台湾 B . 天津 C . 广东 D . 湖北

观察右图,该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的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该照片反映出( )

A . 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 B . 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 C . 民众崇尚新式交通工具 D . 代步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据《花图新报》载:“中国自设之电(报)线……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这一记载说明中国( )

A . 最早出现有线电报是在福州 B . 最早的电报线出于商业目的 C . 最初架设电报线依赖于外国 D . 最初发展无线电报得不偿失
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

A . 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亲密合作 B . 各国生产和销售都连成一体 C . 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D .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 . “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 . “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C . “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D . “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 . 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 .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 .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 . 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 .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D .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868年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作为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工具;上世纪70年代末,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到80年代,自行车迅速成为国人最普及的代步工具,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说明(    )
A . 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 政治环境决定人们的物质生活 C . 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 . 近代交通工具发展受制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