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知识点题库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包括
①轻教化重刑罚 ②推行连坐法 ③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④户籍什伍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理由是“秦国商君”的法律。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

A . 行县制         B . 法律严酷 C . 奖励军功 D . “焚诗书”
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影响是

A . 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 . 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 . 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 . 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 . 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 .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 .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 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制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仟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涉及商鞅变法的措施有
①推行县制   ②废除井田制   ③统一度量衡  ④重农抑商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   )

A . 巩固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B . 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 C . 为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D . 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

A . 井田制 B . 王位世袭制 C . 贵族世袭特权 D . 分封制
河南省的洛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这里不断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请你判断其反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A . 商周时期 B . 春秋战国时期 C . 秦汉时期 D . 三国时期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

A . 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 . 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 . 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 . 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商鞅变法中有“更制其教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政策导向和历史影响有(    )

①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②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④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变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等待左庶长。”

——《史记  秦本纪》

材料三    商鞅与甘龙、杜挚等争论,针锋相对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君书·更法》

材料四  《韩非子  和氏》记载:“(商鞅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

《战国策  秦策一》记载:“秦妇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韩非子  定法》记载:“秦法未败。”

  1.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

  2. (2) 韩非子为什么说“秦法未败”?“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对商鞅变法一整体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

①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②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非嬴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2. (2) 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平王东迁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子之尊与诸侯无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周王室内乱,元气大伤 B . 诸侯势力日益发展 C . 王畿缩小,经济拮据 D . 诸侯国拒绝纳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居五年,秦人富强。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所谓刑严峻则风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 (1) 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2. (2) 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④.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  )

A .  废井田 B . 均田令 C . 坊市制 D . 免役法
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梭伦改革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独断於君则威。”

——引自《商君书》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制观点。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舍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上述思想的利弊及其历史影响。

  3. (3) 对于材料二中的结论,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关于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

  1. (1) 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 (2) 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改革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生命力,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
  2. (2) 依据材料二中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观点?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A .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 .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