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 知识点题库

列宁说: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A . 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 . 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C .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D . 帝国主义的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
列宁领导实行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两者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 . 发展社会生产力 B . 允许私有制发展 C . 采用先进科技 D . 活跃市场经济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当前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是(  )

A . 推翻沙皇制度,完成民主革命 B .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C . 粉碎白军进攻和外国武装干涉 D . 同德国政府签订和约,退出世界大战

1950年,苏联政府发行邮票,纪念列宁创办《火星报》50周年(如图)。列宁当时创办该报主要是

A . 为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作好准备 B . 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作准备 C . 为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作准备 D . 为发动十月革命作舆论方面的准备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 .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对于列宁的逝世,孙中山有过这样的评价:“你建立了一个新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从中国面临的现实出发,孙中山充分肯定列宁

A . 取得反帝斗争胜利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B .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 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D . 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列宁说: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


A . 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 . 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C .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D . 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所致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A . 采取余粮征集制 B .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 . 实施新经济政策 D . 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经济政策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

A . 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 .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 . 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 . 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A . 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恢复经济、缓和矛盾 C . 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 逐步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实质上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 适应了经济发展规律 B . 克服了社会混乱局面 C . 恢复了国民经济 D .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列宁是影响整个20世纪世界历史的人物,他的英名和事业为人民永远铭记。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的最大贡献是(  )。
A . 提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B .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 . 创建了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D . 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观察下列图片:

  1. (1) 图1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图2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3. (3) 观察图3,根据十月革命后的情况,你能推测出列宁和农民交谈的话题吗?
  4. (4) 观察图4,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主题?
  5. (5) 从图片中,你可以总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哪些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事实不久就证明这些布尔什维克党人和专好修辞的宪法主义者,即克伦斯基时代的革命家们是不同性质的。……他们要用正确的信仰和极端的无经验来变更社会和经济制度。

——(英)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但即使布尔什维克对外侵内乱是胜利的,而俄罗斯在国内树立根据共产主义思想的新社会秩序的希图却远远没有那样可喜。

——(英)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 ……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1. (1) 指出材料一中“不同性质”是指什么?“正确的信仰”又是指什么?为了“变更社会和经济制度”,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为了获得“对外侵内乱的胜利”,列宁做了哪些工作?举例证明材料二中的“没有那样可喜”,根据材料一说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 (3) “这个消息”指什么?材料三中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反映?你如何评价这一消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时,美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特别是经济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90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1971年7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尼克松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利用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制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1973年3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 (1) 根据材料,指出尼克松总统调整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总统做出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影响。

1917年4月,列宁在一次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发言指出:目前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这个著名的发言(    )

①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②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③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根据

④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在宣传社会主义的时候,除了介绍西方研究者的相关观点外,还特别注意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发掘社会主义因素。他感到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社会主义最接近,认为“夫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在他看来,十月革命后苏联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同孔子所提倡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主义没有什么本质差别,认为“露国(即苏联)立国之主义不过如此而已”。他一再强调要用民生主义代替社会主义,他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与此同时,他还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认为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

——摘编自张卫波《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

材料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二是以新经济政策“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三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列宁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又不拘泥于此,根据俄国的实际进行了探索。而建设社会主义好似“攀登一座还没有探测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预先试用过的东西。”列宁坦言:“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摘编自李汝革《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的主要观点,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主要理论表现,再结合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的异同。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写成于(  )
A . 七月事件前夕 B . 转移至芬兰期间 C . 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 D . 新经济政策时期
2001年美国艺电公司开发的游戏《红色警戒2》中,将“苏联阵营”中具有心灵控制能力的角色设计为列宁的形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  )

①列宁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先行者

②社会主义理想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大感召力

③列宁在苏联(俄罗斯)人民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④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渗透在文化产业中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