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 知识点题库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 . 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 . 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 . 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 .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 .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 冲破了思想藩篱
毛.泽东探索出的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

A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 . 农民起义夺取政权 C . 通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夺权 D . 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路
邓.小平与刘伯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亲密合作,形成了“刘邓不可分”的佳话。“刘邓不可分”的局面开始形成于(  )

A .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邓.小平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是(  )

A . 中央革命根据地 B .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C . 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 .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 .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 . 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 . 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毛.泽东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表明毛.泽东在“行动上”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是

A . 阅读了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B . 创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C . 与陈独秀等讨论马克思主义著作 D . 组织新民学会
1920年,毛.泽东在给好友蔡和森的信中说:“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这表明他

A . 反对在中国发动暴力革命 B . 摆脱改良幻想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C . 反对中国走俄国式的道路 D . 建议中国的知识分子向俄国学习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是

A .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C . 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D .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  )
A . 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B . 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的中国的阶级斗争问题 C . 如何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以防止个人崇拜不断滋长的问题 D . 如何处理市场、计划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 .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 .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 .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解放思想 D .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提出的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但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调整了对内政策,由联共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把抗日战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看待的。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还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毛.泽东……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朱燕娜《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

材料二  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归纳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毛.泽东提出这一理论的主要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该理论政治制度的特点在创立新中国时是如何实践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A .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 . 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 . 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 . 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 .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 . 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 . 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下面是邓.小平军事生涯的几幅照片,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为上述几幅照片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内容要包括主要战绩和影响)

  2. (2) 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邓.小平军事指挥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天陨巨人辞宇去,龙族十亿动真情……谁扭乾坤振华夏,家祭三叩谢邓公。”下列有关该人物的历史活动依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②提出检验改革开放事业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③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④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④②③ C . ④①③② D . ③①④②
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④⑤
201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8华诞,高中学生开展了以“毛.泽东与新中国诞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组一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问题:

  1. (1)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2. (2) 经过查找资料,有人认为选择这条道路是取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有人认为取决于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农民占大多数。你认为哪种观点最准确?
  3. (3) 小组二围绕“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展开调查:

    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 (4) 小组三围绕“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

    有人说,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根据以上图文材料,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

伟大人物在关键时刻能够引领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以说,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和推广由广大农民创造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这样就使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由原来适应计划经济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摘自戴安林《论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分析邓.小平“首先解决农村问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支持和推广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深远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品质。
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关头脑与心腹。单兄弟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
A . 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B . 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 . 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 . 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