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点题库

2007年6月,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碉楼主要由近代旅美、旅加华侨兴建。据统计,1921年至1931年开平共建碉楼940座,占总数的51.2%,而1932至1942年,开平只建碉楼114座,占总数的6%。1932至1942年碉楼兴建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①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②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③西方国家经济萧条;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衰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是指

A . 范围和概念上的完整性 B . 区域和概念上的完整性 C . 内容和范围上的完整性 D . 区域和内容上的完整性
长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①作为防御性工程,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
②随着长城的修筑,发展了长城沿线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③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

阿富汗中都兴都库什山区的巴米扬山谷,拥有众多佛教洞窟和防御建筑的古遗址群,约建于公元4至尊世纪。其中的佛教洞窟有大量壁画和佛像。最大的两尊立佛,东大佛高37米,西大佛高55米。本世纪初,阿富汗学生运动组织塔利班的领导人以反对偶像为名,决定销毁这两尊佛像。消息付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停止这种非理性行为。但塔利班领导人还是于2001年3月12日,下令用大炮轰毁了这两尊大佛。回答问题:

  1. (1) 结合所学知识,当今世界遗产的保护面临哪些严峻形势?

  2. (2) 结合当下存在的问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什么问题?

  3. (3)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世界遗产的保护?

15-16世纪,随着欧洲人走向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作家日益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力感到自豪,并将其视为他们的文化或宗教传统的优越性。欧洲人还对人类种族与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了很多的思考,这有时导致部分欧洲人的一种新的种族意识。这种种族意识

A . 传播基督教文化 B . 阻碍世界文化的的交流 C . 成为欧洲人的偏见 D . 一直主导世界文化
1996年10月,美联社公布了一条题为“伊朗对风行世界的芭比娃娃的反击”的消息:伊朗按照对伊斯兰女孩的期望生产出萨拉娃娃,欲取代在伊朗流行的芭比娃娃。这主要体现了

A . 伊朗与美国全面对抗 B . 东西方审美观的不同 C . 经济全球化中的多元性文化 D . 意识形态差异阻碍文明交流
某历史老师在讲解《新航路开辟》一课时,运用多元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符合“文明史观”的是

A . 世界各个地区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成为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B . 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C . 加速了不同文明碰撞,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会合交融 D .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从通商口岸到内地穷乡僻壤,传教士们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教堂、会所,用花言哄骗或钱财收买,诱惑中国人去‘吃教’,皈依他们的上帝——西方殖民主义者。有些教士居然也着起了儒冠儒服,一手握圣经,一手持四书,在布道时发现如听众不愿听基督教,则另讲以孔教,狡猾地借助孔孟之道来兜售殖民主义奴化思想。”该材料反映出作者研究历史

①侧重意识形态  ②侧重文明交往  ③强调中外民族冲突  ④强调文化多元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下图说明

A . 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 . 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 . 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 . 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道:“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该书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 二战结束后 B . 欧洲共同体建立时期 C . 冷战结束后 D . 中美关系正常化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以来,法兰西民族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的欧洲人……为法国启蒙思想家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所折服。一时间,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材料三20世纪40、50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1. (1)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新思想”有哪些?分析这些思想当时在欧洲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2. (2) 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是谁?属于哪种文学流派?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该文学家的作品中,令人感到“惊惶与恐怖”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3. (3)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出现的背景与20世纪哪些重大事件相关?有人认为,20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走向崩溃,这一观点是否符合史实?请说明理由。

  4. (4) 20世纪90年代文化全球化加速,请分析其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在欧风东渐的历史大潮中,西洋历法逐渐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人视野和日常生活之中。魏源较早地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和“经纬度”等概念。1877~1882年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对日本放弃沿用千年之夏历遽然改用阳历的做法颇不认同;十几年后,遍历亚欧美三大洲的黄遵宪,既认同阳历优于中历但又以为历不必改。1896年,开明的知识分子、近代出版家高梦旦从世界大同的国际化视角倡导改历。1897年,在思想界引领风骚的梁启超著文《改用太阳历法议》,大力鼓吹改历。1907年,在日本研修经济学的孟森发表《历法议》,从统计学角度论证阳历之便利,提出改用阳历的主张。民国肇建后历行改历,阳历最终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1912年8月,《教育杂志》发表文章,呼吁教育界应承担起引导民众改变旧思想、旧习惯以适应新历法的责任。

材料三“文明的发展与借鉴”

穆罕默德·阿里创办近代工厂

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

明治政府引进西方技术设备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一国两制

拿破仑《民法典》

法国1875年宪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1) 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晚清到民国西方历法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语言表述符合学科用语。】

  3. (3) 阅读上表,从“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西亚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下列各项中属于在西亚发明向外传播的是(   )
A . 瓷器技术 B . 腓尼基文字 C . 冶铁技术 D . 人像雕刻艺术
佛教创立后,很快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孔雀帝国时期佛教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佛教(   )
A . 提出“众生平等” B . 宣扬炼丹制药 C . 主张扶危济困 D . 提倡断发修行
习.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到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诞生了(   )
A . 印度文明 B . 希腊文明 C . 古巴比伦文明 D . 埃及文明
某《民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出自( )
A . 古代印度 B . 古代中国 C . 古巴比伦王国 D . 古代埃及
逝去的注定不会再现,然而无数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一段段远古的文明正是在这种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如图文物出土于(   )

A . 尼罗河流域 B . 两河流域 C . 印度河流域 D . 黄河流域
穆斯林世界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分别是(   )
A .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B . 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 C . 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 D . 蒙古帝国和沙皇帝国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樊锦诗(1938年至今),国家荣誉称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获得者。1963年7月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她毅然放奔在大都市的工作机会选择了敦煌。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尝试文物教字化,最终形成能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樊锦诗还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敦煌研究院还在立法保护文物、制定(中国文物古连保护准则)等请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石腐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做出突出贡献。

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由她具体主持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成为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樊锦诗的奉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称其是“极具意义的典范”。

——摘编自《教煌守望者-樊锦诗》等

  1. (1) 根据材料,概述樊锦诗为敦煌文物保护做出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樊锦诗成为“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的条件。
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根据这一公约,不属于世界遗产的是(   )
A . 文化遗产 B . 自然遗产 C . 非物质文化遗产 D .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