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 知识点题库

乾隆时,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戈,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


A . 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B . 京剧已经形成 C . 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 . 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

材料二  西江弋阳腔、海盐浙腔,犹存古风,他处绝无矣。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甚至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矣。愈趋愈卑,新奇叠出。终以昆腔为正音。

                                                                                                                                                                              ——【清】刘廷玑《在园曲志》

材料三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


  2. (2) 据材料二、三,指出两位作者的不同态度。并说明焦循的理由。


联合国第一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是(   )


A . 京剧 B . 黄梅戏 C . 昆曲 D . 扬剧
昆曲在演出的时候,其中的“末”这一脚色需要(   )


A . 能文善唱,扮相俊美 B . 唱腔粗直,动作孔武 C . 涂抹花脸,诙谐滑稽 D . 口齿清楚伶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材料二  昆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昆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昆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今年十月一日至七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昆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于丹·游园惊梦》白先勇先生的序言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之为什么?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2. (2) 材料二中说明今天的昆曲面临着怎样一个处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要保护昆曲面临着哪些困难?


  3. (3)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当今如何振兴昆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昆曲源自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在江南流传,万历、嘉靖年间达到鼎盛,著名曲目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昆曲集音乐、表演、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在唱腔、配乐、舞蹈、唱词方面均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明清之后的很多戏曲都借鉴昆曲的形式,吸取养分,说昆曲是百戏之王、百戏之师,丝毫不为过。正是由于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乃至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方面的卓越地位,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19个项目位居榜首。昆曲是一门盛行于士大夫阶层的高雅艺术,曲腔哀婉,文字洗练,意境幽深,明代高雅的士大夫阶层给与昆曲强有力的文化底蕴支撑。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乾隆嘉庆年间昆曲作品多为丈人学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逐渐脱离群众,日趋衰落,而地方戏虽然不如昆曲高雅,但音调优美,语言通俗,表演生动,极受人民群众欢迎。虽然建国后我国也成立了昆剧院对昆曲继承发展,但是由于昆曲的唱词过于陈旧,曲风很难满足现代观众口味,当今昆曲在我国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昆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保护传承发扬昆曲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由于昆曲阳春白雪的表现形式,培养持久的生存土壤又异常艰难。因此如何保护、发展这一濒危的传统文化,是一项很迫切的课题。请回答:
  1.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昆曲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2. (2) 昆曲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

  3. (3) 乾隆嘉庆年间昆曲在与地方戏争雄中趋向衰败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4.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昆曲面临着哪些困难?你如何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为当务之急?

下图为昆曲《牡丹亭》电影截图,下面有关昆曲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牡丹亭》是昆曲的经典剧目 B . 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C .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为关汉卿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D . 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
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

材料一

材料二 请看三副关于戏曲的对联:

对联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 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对联三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材料三 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已从2005年开始实施。从2005~2009年,中央财政每年都投入一千万元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2. (2) 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戏曲艺术的?
  3. (3) 你从材料三中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
A . 徽调、秦腔 B . 昆曲、徽调    C . 昆曲、汉调 D . 徽调、汉调
下列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绝”,“同光十三绝”是哪些剧种的著名演员

A . 昆曲、京剧 B . 京剧、元曲、 C . 元曲、昆曲 D . 豫剧、京剧
2011年6月5日,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国家京剧院开启“红色经典中华行”,历时一个月。“红色经典中华行”艺术再现我党的光辉历程,也是京剧艺术传播的一次长征。下列对京剧形成背景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 . 统治者的重视 C . 徽剧与昆曲的融合 D . 民间艺人的努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下图),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2. (2) 材料二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之为什么?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景象,下列说法中,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是


A . 昆腔影响到了全国各地的戏曲 B . 东吴孙权政权势力极其强大 C . “吴门”同“无门”,四方唱歌的人没有统一的门派 D . 《长生殿》在南京的演出引起了轰动
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路途堵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艺术成就是

A . 南戏 B . 元杂剧 C . 昆曲 D . 京剧
明朝王骥德《曲律》说:“‘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在于魏良辅(    )
A . 把昆曲推上了戏曲舞台 B . 为昆腔赢得“官腔”的称号 C . 借鉴北曲优点革新昆曲 D . 使昆曲成为独立演出的短剧
嘉庆三年(1798),苏州官府设立《钦奉谕旨给示》碑,碑文中有“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为新厅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流风日下,不可不严行禁止”的文字,实际上反映了昆曲受到挑战的原因是(    )
A . 水磨腔的出现 B . 折子戏的兴起 C . 政府压制雅部 D . 来自花部的冲击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每一个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讲,元杂剧的舞台生命依托于昆剧得以延续。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

——摘编自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

材料二:“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生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 (1) 根据材料所论,结合所学,指出元杂剧的演出场所之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在昆剧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
  2. (2) 围绕材料二中对“规范”的认识,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相应规范的出现使昆曲成为了“近代百戏之祖”,论证“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②以清中叶“花、雅之争”,论证“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具有了某种惰性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以至昆曲日趋衰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喜欢看戏。乾隆皇帝还化妆上台,并将徽戏引入宫廷。道光皇帝自称“唱戏人的儿子”,还奖励汉戏艺人。慈禧虽然治国无能,但于京剧则可谓行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慈禧花巨资修建德和园大戏楼就不难理解了,这里见证了晚清京剧的发展,被喻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摇篮”。

——据李长建《颐和园戏楼探秘》整理

  1. (1) 观察材料一中的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智慧海和圣彼得大教堂在承顶部之重方面的设计方法,并揭示两者在文化精神内涵上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京剧形成的社会条件。
历史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的。古徽州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留下了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二: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丈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时期)》整理

材料三: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徽商江春所创的“春台班”的出现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在“春台班”出现以前,世人雅重昆曲,扬州的士大夫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极嫌昆曲之冷”,每听一曲,“攒眉许久,坐客亦代为苦难”。但为了附庸风雅,他们放不下架子去听“花部”的曲子。实际上,扬州昆曲之胜,靠的也是徽商。

——陈琪《徽州古戏台》

  1. (1) 指出材料一所引著作的作者。以宏村为例,说明徽州古村落是如何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的。
  2. (2) 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徽州古文书得以大量留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徽州古文书以土地、商业、宗族领域为主?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了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到4296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文化建设70年‘大数据’”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