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知识点题库

下列各项生物进化的观点中,不是达尔文提出的是(   )
A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 . 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与自然选择逐步积累与加强 C .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各种生物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 . 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能适应环境的基因 D . 一个种群产生地理隔离后就一定能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体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有利变异更容易在竞争中获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 B . 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个体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C . 培育无子西瓜和高产青霉菌的原理依次是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D .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必须在有性生殖前提下才能发生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 . 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D . 共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传播 B . 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生殖隔离 C . 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D .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下列有关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 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 . 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 .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 .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
A . 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 B . 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性改变 C . 自然选择可诱导生物的变异发生定向性改变 D . 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在分子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B . 某种群会因环境发生改变而主动产生适应环境变化的变异 C . 研究种群遗传与进化时需要考虑种群基因型变化的规律 D . 长期自然选择能够使种群中的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
滥用抗生素的第一危害是带来细菌耐药性问题,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现代遗传学认为细菌耐药基因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 B . 滥用抗生素对细菌的定向选择作用属于人工选择 C . 施用某种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细胞中相应耐药基因频率上升 D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的结果
抗生素X是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种药物,下图表示一定时间内抗生素X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细菌M耐药性的产生是人工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 B . 细菌M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C . 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对细菌M耐药性的定向选择作用增强 D . 由于时间很短,细菌因为大量使用抗生素发生的变化不是进化
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物质基础(  )
A . DNA→DNA B . DNA→RNA C . RNA→蛋白质 D . 转运RNA携带氨基酸
斑马鱼的酶D由17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编码,具有纯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带有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未整合G基因的染色体的对应位点表示为g。用个体M和N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1. (1) 基因D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该基因,从而产生了基因d,这种变异和统称为突变。
  2. (2)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推测:

    ①请根据图示,画出亲代M的17号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组成

    ②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DdGG            b.DDGg        c.DdGg            d.DDGG

  3. (3) 杂交后,出现红·绿荧光(既有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亲代(填“M”或“N”)的初级精(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之间发生了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在地理上分隔开来的地区,三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在甲地区生活有某种鸟类A,以后部分个体迁徙到乙、丙地区,经过若干年后演变成两个新的物种B、C,但发现物种B仍能与物种A杂交产生后代。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 物种B与物种A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是高度不育的 B . 新物种的形成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C . 物种A中出现的优良变异决定着其进化的方向 D . 物种B、C是否有共同祖先可以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很多抵抗力低下者极易感染绿脓杆菌。如表为某医院2018—2020年绿脓杆菌3年的耐药率比较表。

抗生素名称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环丙沙星

13.8%

19.9%

20.2%

头孢他啶

14.8%

12.5%

10.8%

氯霉素

94.1%

94.2%

97.5%

三种抗生素使用量逐年增加。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 环丙沙星耐药率上升是该抗生素抗性基因频率上升的结果 B . 三种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绿脓杆菌朝着不同方向发生变异 C . 绿脓杆菌对头孢他啶敏感性趋向稳定,临床上可正常应用 D . 氯霉素的使用量逐年增大与绿脓杆菌对其耐药性增强体现了共同进化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 .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也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D . 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也能决定变异的方向
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 . 超深渊狮子鱼为适应高压、无光等条件发生了定向变异 C . 深海极端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了选择 D . 若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还能交配产生后代,则不存在生殖隔离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 .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 . 基因突变一定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观察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附近的太平洋中,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岛屿上的环境有较大差别。据此推测这些地雀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岛屿上进化形成了13个不同物种。下图表示岛上13种地雀形成的基本环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 该岛上所有地雀的控制喙形状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物种的基因库 C . 若上图代表某种新细菌的形成过程,则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新菌种的形成提供原材料 D .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作为哺乳动物的海豚和鱼类在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外观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只要保证海豚种群内个体自由交配就能使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B .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海豚种群数量减少而增加 C . 海豚基因库中的大部分基因更接近于鱼类基因库中的基因 D . 海豚在水中生活是定向选择与定向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分布于中国的鲚属鱼类有4种,即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短颌鲚和七丝鲚,其中刀鲚和凤鲚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是凤鲚的不同种群,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长江凤鲚群体成熟个体主要分布在崇明3个岛附近,珠江凤鲚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沿海及河口。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原始鲚属鱼类之所以能够进化为刀鲚、凤鲚、短颌鲚和七丝鲚4个物种,内因是鲚属鱼类会出现突变和,外因是生活环境改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导致种群的改变,最终导致上述物种的形成。
  2. (2) 自然条件下,长江凤鲚和珠江风鲚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仍属于同一物种的原因是
  3. (3) 假设长江凤鲚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若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则随机交配一代,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