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 . 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 .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 .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研究的层次属于(    )


A . 种群 B . 群落 C . 生态系统 D . 个体
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水稻的生育期中,稻瘟病危害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稻瘟病引起水稻病症主要有褐色病斑型和白点病斑型,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水稻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播种方式

试验编号

植株密度(×106株/公顷)

褐色病斑型发病程度

白点病斑型发病程度

单位面积

产量


品种A

品种B

1

单播

6

0

+++

+

2

单播

3

0

++

++

3

混播

3

3

+

+

+++

4

单播

0

6

+++

+

5

单播

0

3

++

++

注:“+”的数目越多表示发病程度越高或产量越高,“一”表示未染病.

据题干信息及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抗白点病斑型的水稻是品种 ,判断依据是 .

(2)设计1、2两组实验,可探究 .

(3)1、3、4三组相比,第3组产量最高,可能原因是 .

(4)稻瘟病病原体与水稻之间属于 关系.若实验田的水稻被某种鸟大量捕食而明显减少时,该鸟的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选填“偏小”或“相等”或“偏大”).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单位:×106个/mL)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 ℃.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得培养原液计数的方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 等无关变量(至少两点).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 (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选填“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

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对秸秆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 (1) 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是

  2. (2) 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产生的可用于植物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 (3) 若蛇的食物有 来自蛙, 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水稻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4. (4) 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或 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
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A .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 种群年龄组成 C . 种群性别比例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 . 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 . 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 .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 .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准确值
如图所示为下面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③,B---②,C---①。 B . 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①。 C . 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 D . 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标记不易过分醒目,且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重捕的概率应相等 D .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浙江某地乌鸫连续 10 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片_x0020_841733115

A . 第 1 年乌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B . 第 3 年和第 9 年的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C . 第 6 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少 D . 乌鸫种群数量受气候、病原体和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下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 a—e 代表过程,A—C 代表能量)。

图片_x0020_100029

  1. (1) 图甲中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填图中字母),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 (填生理过程)。
  2. (2) 为控制草原鼠害,对鼠的种群密度调查宜采用 法;若多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基本不变,说明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某时期调查发现,该草原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丙,该鼠种群数量增加,这将直接导致 大量减少,使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 (3) 图乙中的 A 表示 ,B 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
  4. (4) 现有三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所示。如果丙所需的能量有 1/2 直接 来自甲,若消耗甲 360KJ,至多使丙增加能量为kJ。

    图片_x0020_100030

下列因素中一般不会对种群密度产生较大影响的是(       )
A . 年龄组成 B .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 部分雌性羊死亡 D . 部分雄性海豚死亡
高密度水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如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 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6

A . 鱼塘富营养化水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 B . 鱼类与稻田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存在捕食、竞争的关系 C . 鱼塘尾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能被稻田中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D . 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过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 种群增长速率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 C . “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 .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黄胸鼠是某地区危害较大的三大家栖鼠之一,为掌握该鼠的迁移和数量变化信息,进行有效集中防治,研究人员在2015-2018年间对该地区黄胸鼠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黄胸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种群密度是指
  2. (2) 图中为不同区域黄胸鼠数量的月际变化,依据种群数量特征分析,4-6月份住宅区数量高的最可能原因是,对黄胸鼠集中歼灭最佳时间约为上半年月间和下半年月间,以尽量降低该鼠对住宅区的危害。从环境容纳量角度考虑,可以采取(至少答出两点等措施对黄胸鼠数量进行控制。
某草原近年来爆发蝗灾,数万亩的天然草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当地科学工作者通过相关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不同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B . 该实验的自变量包括蝗虫的种类以及蝗虫的种群密度 C . 调查蝗虫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得到估计值,其间要注意随机选取样方 D . 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狭翅雏蝗,它与其他蝗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下图为某校学生所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27185279

  1. (1) 图中①表示,⑤表示
  2. (2) 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3. (3) 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 (4)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从而降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5. (5) 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该实验小明重复了三次,目的是
2020年初起源于东非的蝗灾肆虐多国,造成了农田被毁、草原退化等问题。有媒体报道绍兴鸭子将出征海外治理蝗灾。“牧鸭治蝗”之法中国古已有之,但在不同的区域实践效果并不相同。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洪涝灾害之后如果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则容易发生蝗灾,据此推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植被条件对蝗灾的发生与否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原因是。蝗灾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农田和草原退化成荒漠,这属于群落的
  2. (2) “牧鸭治蝗”属于生物防治,通过直接降低了蝗虫的种群密度,但由于鸭子对具有一定要求,使“牧鸭治蝗”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3. (3) 保护蝗虫天敌、引入蝗虫的病原微生物、种植抗蝗植物、对蝗灾易发地进行生态改造等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效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减少流向蝗虫的能量,使能量流向,最终总体上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某自然保护区内共同生活着两种鼠科动物:社鼠和中华姬鼠,它们均主要以嫩叶及种子为食,在春季还辅以部分土壤昆虫为食。林中的普通鵟会捕食鼠类,社鼠与中华姬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图2为该地区小型地栖鼠丰富度沿海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社鼠种群数量的降低只与林中的普通鵟捕食有关 B . 天敌普通鵟的存在,不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C . 不同海拔物种的丰富度不同,反映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 鼠的食物为嫩叶和昆虫时,所处的营养级是不同的
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是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答出3点即可)。
  2. (2) 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3. (3) 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答出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