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知识点题库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

A .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 .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限制

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B .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 C .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D .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丰富度是某种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 .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低 C .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 .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下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 . 竞争、捕食、共生 B . 共生、捕食、竞争 C . 竞争、共生、捕食 D . 捕食、竞争、共生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某一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2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3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 B .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C .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 .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科学方法是生命科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B .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生命科学定量实验研究,如利用氧传感器可以很容易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实验植物光合作用) C . 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绎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 . 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B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 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 D .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 .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 .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 .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种群数量增长速度与其生存空间有关 B .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种群数量一定呈指数式增长 C . 对某些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 . 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数量在 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 . 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 .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 . 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下列有关对K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K值一旦确定,就不会再改变 B . 5.12大地震使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其K值将减小 C . 在“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中都存在K值 D . 当某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其数量将保持在K值不变
对下图曲线a和b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41289065

A . a和b可分别代表萌发的小麦种子在出土之前有机物种类和干重的变化 B . a和b可分别代表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和其环境阻力 C . a和b可分别代表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D . a和b可分别代表种群在某条件下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
如图表示反馈调节的模式图,下列所述与图示模型不符的是(  )

A . 甲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 . 甲表示种群数量增多,乙表示种内斗争加剧 C . 甲表示水体污染加剧,乙表示鱼虾死亡增多 D . 甲表示被捕食者数量增多,乙表示捕食者数量增多
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即K值)及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值,此时增长速率最大 B . 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群的K值不会变化 C . 降低环境中老鼠的K值,如严密封储粮食等,可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 D . 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才能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
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以下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 .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 B . 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捕食者数量等 C . 植被既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也能直接影响增长率 D . 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越大、生存环境的植被生长越旺盛,被捕食风险越低
2020年在世界多地爆发了蝗灾,尤其是发生在东非地区的蝗灾更是对相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对跳蝻(蝗虫幼虫)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选用样方法 B . 出生率、迁入率急剧上升是蝗灾爆发的直接原因 C . 为避免环境污染,应严格禁止使用农药灭杀蝗虫 D . 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可有效治理蝗灾
某实验小组对果蝇进行培养并研究其增长规律,在25℃条件下,在瓶内放入雌雄果蝇各3只,4-5天后出现幼虫,第10天后,幼虫逐步成长为成虫。25℃时,果蝇的成虫约能活15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0~10天瓶内果蝇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B . 据图判断,第26天左右达到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 实验初始果蝇增长较慢的原因是受到食物和空间的限制 D . 第26天后果蝇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成虫达到生理寿命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调节机制。下列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 . 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细胞活化产生大量细胞因子,进而促进免疫细胞活性 B . 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捕食草食性鱼类引起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C .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抑制作用增强 D . 动物需氧呼吸过程ATP数量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呼吸减缓
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 . 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 . 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 . 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苦草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典型优势沉水植物,它能通过营养竞争机制抑制藻类生长、减缓风浪,为水生动物提供觅食和庇护场所。苦草生长速率和光照强度显著相关,如图表示不同水深下的光照强度和苦草的日相对生长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苦草能抑制藻类生长、减缓风浪,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 不同水深分布着不同数量的苦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 湖泊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群的替代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 .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深在 1.5 m 以下的苦草的种群数量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