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知识点

(一)能量流动概况: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①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减
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②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一热能形式散失。
③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知识点题库

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A . 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B . 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 C . 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D . 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

下图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十C2+D2 B . 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十C2+D2 C . 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l D . 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可逆的
③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罗氏沼虾是一种杂食性虾类,适宜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量高的水体中,在南方多个地区有大规模养殖.


  1. (1) 在传统养殖过程中,为追求高产,向养殖塘中大量加入饲料,残余饲料及虾的排泄物会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的 作用加强,水体溶氧量  ,N、P等无机盐含量 ,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出现水华现象.

  2. (2) 为控制养殖污染,在养殖塘中人工加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如图),鸢尾、苦草与轮叶黑藻在养殖塘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 .它们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 ,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3. (3) 输入该养殖塘的总能量包括 ,在该生态系统中罗氏沼虾处于营养级.为维持水质洁净,持续获得高产,人工加入植物浮床及沉水植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答两点) .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A,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从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A×100% B . 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 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 . 该图中不包括非生物A物质和能量
某生态系统由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不包括分解者)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相关的能量值。下图中的B表示种群乙同化的能量,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种群

同化的能量(kJ)

1.1×108

2×107

1.9×109

9×107

3.4×106

通过呼吸作用

散失的能量(kJ)

5.6×107

9.5×106

3.1×108

4.2×107

2.2×106

  1. (1) 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物种甲和物种丁的种间关系是
  2. (2) 种群乙和种群戊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3. (3) 图中的C表示的是用于乙种群的能量,其中④的能量值为。   
  4. (4) 图中⑥所对应的能量值中(填“包含”或“不包含”)乙种群生物排出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
下列与“方向”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能量在生物之间只能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 B . 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水是双向流动的,且流动速率基本相同 C . 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信息种类可相同也可不同 D . 正常人细胞中遗传信息在DNA与RNA间可双向传递,但场所不同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能量流动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B .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C . 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D . 物质循环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中,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可重复利用
下列关于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
A . 定期排水晒田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B . 农田除草可使能量持续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 . 农田施用有机肥可使其中的能量转移到植物体内 D . 轮作与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有关
帽贝是一类依附在浅海岩石上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小型动物。蛎鹬是一种捕食贝类的滨鸟。研究人员以三种帽贝为研究对象,将A、B、C三种帽贝分为两组,每组每种帽贝数量、大小等情况相同。一组保护在大型的铁丝笼中,蛎鹬无法捕食;另外一组没有铁丝笼的保护(两组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两年后,受保护组中A种帽贝数量大幅增加,而C种帽贝数量大幅减少。请回答:
  1. (1) 写出未受保护组中的一条食物链:
  2. (2) 若要调查蛎鹬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法。
  3. (3) 帽贝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有哪些去向?
  4. (4) 受保护组中C种帽贝数量下降的可能原因:
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8

A . 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B .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保持不变 C . 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 . 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下面甲图为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1),乙图为能量流经植食动物的图解。

图片_x0020_1683013552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图中的次级生产者有,肉食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图中数值为的箭头。
  2. (2) 在这场地震中动物受到的影响较大。
  3. (3)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3kJ·m-2·y-1 ,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1位小数)。
  4. (4) 乙图中可表示植食动物的次级生产量,乙图中还缺少的箭头是
下图表示某山区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随着地势的升高,生物类群发生相应变化与群落的水平结构相关 B . 杂食性鸟在该生态系统中可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C . 图中某些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 图中大型真菌和跳虫均属于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占植物能量的最大比例为20%
自古以来,蝗灾就是危害农业生产重大灾害之一。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明末清初陈世仪在《除蝗记》中记载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蝗灾发生时,调查蝗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B . "欲除蝗应图涸泽之地",指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提高成虫的死亡率 C . "蝗未解飞,鸭能食之",指蝗虫防治要尽早引入天敌 D . "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能调整稻田中能量流动的方向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 . 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C .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D . 食物链越短,可供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你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相关过程,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1中,B、C、D分别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①②③中碳的流动形式为CO2的是
  2. (2) 图2中的杂食性动物对应图1中的(填“A”“B”“C”或“D”)。
  3. (3) 图2中,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特点是
  4. (4) 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能力,这种能力基础是
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 . 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 . 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 . 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本很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沿泽湿地(如图1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1. (1) 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起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结构。
  2. (2) 下图2为其中某小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应为 103kJ/(m2.a) ]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下图3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①图2中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是,A流向C的能量中包括自身遗体残骸能量和中的能量。

    ②图3中A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种群数量特征主要是。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为图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

  3. (3) 松瘿小卷蛾通过一定方式确定落叶松的位置,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落叶松上,孵化出的幼虫以落叶松当年新生嫩枝为食,造成植物从被害部位以上枯死。革腹茧蜂和长体茧蜂通过落叶松挥发的化学物质定位松瘿小卷蛾,将受精卵产在松癭小卷蛾的幼虫体内,孵化出的成虫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下列实验,以落叶松中含量较高的几种物质作为气味源,检测松瘿小卷蛾和茧蜂的趋向行为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

    挥发物

    松瘿小卷蛾雌蛾

    松瘿小卷蛾雄蛾

    革腹茧蜂

    长体茧蜂

    月桂烯

       

    3-蒈kǎi烯

       

    (S)-a-蒎pài烯

     -

     -

    叶醇

       

    罗勒烯

     

    水芹烯

     

    注:“+”表示引诱,“-”表示驱逐

    ①茧蜂与松瘿小卷蛾的种间关系是

    ②根据图表信息分析松癭小卷蛾是如何定位落叶松的?

    ③据表分析人工模拟合成表中挥发物可以对松瘿小卷蜓进行防治,合成哪种挥发物防治最好?,原因是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绿色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础 B .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狼、云豹和蛇 C . 鹰能获得野兔10%~20%的能量 D . 若该草原受到某化学物质的污染,则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为了促进某自然保护区的恢复,人工投入了较多的物质。为了解该自然保护区生物的生存情况,科研机构对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如表所示(单位:103KJ/(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物类型

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未被利用的能量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输入有机物的能量

生产者

1210

256

2933

868

/

初级消费者

252

88

564

A

192

次级消费者

63

23

B

19

68

三级消费者

18

C

10

/

12

A . 上表各营养级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B . 流入该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为5.267×106KJ/(m2•a) C . 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的数值为119,“C”的数值为3 D . 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