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知识点

1.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其中来自生物界的资源统称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生物资源的特点: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是可更新的资源。
3.生物资源危机的原因: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生态环境,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①超量采伐森林,破坏野生生物生存环境;②过度捕捞,鱼类资源匮乏;③西北诸省采集发菜,毁灭性地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物赖以生存环境的丧失和“岛屿化”。人类对土地的无节制地开垦和扩张,使得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面积急剧缩小,破碎化,形成一个个“孤岛”。
②外来物种的入侵。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和不知情时外来物种的侵入,造成了很多当地物种生活环境的恶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构成,造成一些物种在当地的丧失,甚至灭绝。
③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大量的野生生物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减退。
④生物生存环境的污染。生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水以及大气受到工业生产的污染。污染物沿着食物链产生的危害,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系统,使一些敏感种群减少或消失。污染还会造成温室效应,其中最严重的也许就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大气温度上升的影响。
⑤集体化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规模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会间接造成几千年来农民培育、保存的大量的作物品种和家畜品种的丧失。遗传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从以上不难看出,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都与人类无节制的活动有关系。
(3)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生物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以满足人类对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4.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加有关的宣传活动。
(1)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原则
①因地制宜
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及开发利用历史等不同,使得每个地区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状况,采取最适宜的方式、途径和措施来开发利用。
②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
开发资源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如果资源开发仅为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忽视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则是不可取的。
③利用、改造、保护相结合
既要合理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又要十分珍惜资源,重视对资源的保护和培养,并努力将不利的资源因素改造为有利的资源因素,使有限的生物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们的生产潜力。
④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组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综合体。因此,必须综合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例如,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所需的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等。
(2)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措施
①正确认识生物资源的价值,促进法规建设。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
③消除污染,保护物种。
④建立可靠的财政机制。
⑤促进科学研究。
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知识点题库

如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 . 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 . 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 . 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的工业 D . 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2001年首次在我国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

A . 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 . 物种多样性增加 D . 基因多样性增加
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不包括(  )

A . 环境的破坏 B . 人口的快速增长 C . 环境的污染 D .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的危害不包括的是(  )


A . 破坏生态环境 B . 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C . 污染环境 D . 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

A . 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 . 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 . 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 D . 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全面禁止捕捞 ②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 ③控制渔网网眼大小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我国哪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

A . 1996 B . 1998 C . 1986 D . 1985
发菜与下列哪种生物的结构相似( )

A . 大豆 B . 大肠杆菌 C . 线虫 D . 酵母菌
1998年,我国长江和嫩江流域都发生了特大洪灾,这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有直接关系,由此可以说明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的作用是(  )

A . 净化空气,消除污染 B .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 . 降低风速,稳定流速 D . 增加空气湿度,容易形成降雨
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

A . 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 . 计划性合理砍伐与种植 C . 营造单纯林种 D . 过量砍伐
过早出现的漫天黄沙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的标志

③要以至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使防沙的最好途径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我国的植被中,什么植物占据了主体?(  )


A . 森林 B . 草原 C . 苔藓植物 D . 蕨类植物
植被大面积减少给生物圈带来了许多问题。下列各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植被减少引起的是( )

 

A . 水俣病 B . 酸雨 C . 沙尘暴 D . 赤潮
下列关于我国植被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我国植物种类很少 B . 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C . 我国长期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D . 我国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植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森林减少②荒漠蔓延③水域污染④草原退化⑤湿地缩小⑥火山地震频繁.


A . ①②④⑤ B . ①②⑤⑥ C . ①③⑤⑥ D . ②③④⑤
据调查,绿化区空气里的细菌比闹市区的少7倍以上,其原因之一是有些植物能(  )

A . 释放O2 B . 吸收CO2 C . 吸收SO2 D . 分泌抗生素
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某地的生态结构图,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 (1) 将正确的选项填在上图相应的空白格内。

    A、流域蓄水能力降低 

    B、围湖造田

    C、水土流失 

    D、旱涝增多

  2. (2) 为了保障本地区农业的良性持续发展,目前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

    A .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B . 绿化造林,兴修水利 C . 退耕还湖,扩大水域面积 D . 发展乡镇企业,增加人均收入
  3. (3) 围湖造田对本地区水患的影响在于:

    A.

    B.

  4. (4) 该地区旱涝发生的规律是:

    A.,B.

如图所示为我国20世纪50~90年代某海域一种渔业资源的产量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 (1)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捕捞量迅速增加是由于的改善,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捕捞量迅速下降,是由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就已出现了超过了


  2. (2) 造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其中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为,能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污染物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有等。

  3. (3) 请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谈谈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

  4. (4) 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哪些?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 (1) 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2. (2) “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3. (3) 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4) 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如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 (1) 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B;C

  2. (2) 种群C的密度会,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填代号)

  3. (3) 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是(填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