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知识点题库

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其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下图:

请回答

(1) Y、Z细胞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过免疫(抗原刺激过)的B淋巴细胞| 杂交瘤细胞

  1. (1) Y、Z细胞的名称分别是

  2. (2) ①过程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的过程。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大。

  3. (3) ③过程中需用到的生物诱导剂是

  4. (4) ④处需要筛选,其目的是

DNA连接酶的主要功能是(   )

A . DNA复制时母链与子链之间形成的氢键 B . 粘性末端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 C . 将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连接起来 D . 将碱基、脱氧核糖、磷酸之间的键连接起来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相关工具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限制酶能识别并切割DNA任意序列 B . DNA连接酶与Taq酶作用位点不同 C . 没有与目的基因重组的质粒也可以进入受体细胞 D . 使用质粒运载体可以避免目的基因在受体内被分解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生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B .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属于生态工程的内容 C . 生态工程应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D . 实施生态工程的目的是环境保护
1982年,美国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了小鼠体内,得到了超级小鼠,此转基因技术的受体细胞是(  )
A . 去核卵细胞 B . 受精卵细胞 C . 乳腺上皮细胞 D . 任意体细胞
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请据图回答:

  1. (1) 若A、B是植物细胞,在细胞融合之前已处理,除去了;A、B到细胞C的过程中,常用的物理方法是;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则形成的D细胞还要应用技术把D培养成植株。
  2. (2) 若A、B是动物细胞,则一般取自幼龄动物组织或胚胎,然后用使其分散开来;A、B到C的过程中常用的但不能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手段是
  3. (3) 若该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A为小鼠效应B细胞,那么,在获得此细胞之前,小鼠已被注射了。注射后小鼠身体产生了相应的免疫反应,图中B为。用来培养的D细胞应该是能产生特定抗体的
将苏云金杆菌Bt蛋白的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可获得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其过程如下图所示(注:农杆菌中Ti质粒上只有T-DNA片段能转移到植物细胞中)。

(质粒中“Bt”代表“Bt基因”,“KmR”代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1. (1) 过程①需用酶对含Bt基因的DNA和Ti质粒进行酶切。为将过程②获得的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筛选出来,应使用培养基。 
  2. (2) 过程③中将棉花细胞与农杆菌混合后共同培养,旨在让进入棉花细胞;除尽农杆菌后,还须转接到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目的是。 
  3. (3) 若过程④仅获得大量的根,则应在培养基中增加以获得芽;部分接种在无激素培养基上的芽也能长根,原因是。 
  4. (4) 检验转基因棉的抗虫性状,常用方法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能减少的使用,以减轻环境污染。
SARS-COV-2病毒导致的新型肺炎正在全世界大流行,某研究机构试图利用下图流程来制备抗SARS-COV-2的单克隆抗体,以降低病毒的危害。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诱导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细胞融合完成后,融合体系中有种两两融合细胞。
  2. (2) 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合成培养基中还需加入适量的(填“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或“血清”),其目的是
  3. (3) 通过多孔细胞培养板培养时要将第一次筛选所得培养液稀释至每毫升7~10个细胞,然后每孔滴入0.1mL细胞稀释液进行培养,这样做的目的是
  4. (4) 通过该途径制作的单抗具有免疫原性和超敏反应等问题,为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单克隆抗体,该工程的核心是,其目的是
用限制酶EcoRⅤ单独切割某普通质粒,可产生14kb(1kb即1000个碱基对)的长链,而同时用限制酶EcoRⅤ、MboⅠ联合切割该质粒,可得到三种长度的DNA片段,见下图(其中*表示EcoRⅤ限制酶切割后的一个黏性末端)。

若用MboⅠ限制酶单独切割该普通质粒,则产生的DNA片段的长度为(  )

A . 2.5和5.5 B . 2.5和6 C . 5.5和8 D . 6和8
2017年底,“中中”和“华华”两只克隆猕猴在我国出生,是国际上首例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培育过程如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912486810 图片_x0020_1816832122

A .    “中中”和“华华”形成过程中利用的核心技术是核移植 B . “中中”和“华华”两只猕猴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C . “中中”和“华华”的诞生有利于促进对人类疾病的研究 D . “中中”和“华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A猴相同
下列物质中不具有识别作用的是(   )
A . 限制酶 B . 抗体 C . 受体 D . 质粒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中铁含量极低,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出了铁含量比普通大米高60%的转基因水稻,改良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下面为培育转基因水稻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 (1) 在上述工程中,铁结合蛋白基因称为,利用PCR技术扩增铁结合蛋白基因时,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有机物质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耐热性的DNA聚合酶,扩增过程在PCR扩增仪中完成。
  2. (2) 将铁结合蛋白基因导入小鼠体内之前,需要操作的核心步骤是,此步骤最常用的工具是
  3. (3) 将含有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与水稻愈伤组织共同培养时,通过培养基2的筛选培养,可以获得;培养基3与培养基2的主要区别是
  4. (4) 检测培育转基因水稻的目的是否达到,需要检测转基因水稻
如图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曲线,图中B、E两点表示经筛选、分装后继续培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806351333

A . 动物细胞培养选用的培养材料大多为动物的受精卵 B . 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分界点是曲线中B点 C . 细胞培养过程中通常在培养液中通入5%的CO2刺激细胞呼吸 D . 培养过程中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试管苗、试管牛和克隆羊都属于无性生殖且能保持母本性状 B . 欲得到多个相同目的基因可采用PCR技术 C . 同一植株的体细胞融合后形成的新个体,与原植物可能属于不同物种 D . 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GDNF是一种多肽类的神经营养因子,对损伤的神经细胞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可用于运动神经细胞损伤的治疗。
  1. (1) 培养运动神经细胞:接种前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处理,培养过程中通常还需添加一定量的,以防止污染;当培养的运动神经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使用处理,进行传代培养以得到更多数量的细胞,用于实验研究。
  2. (2) 研究GDNF对运动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将(1)得到的细胞,平均分成4组进行处理,得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GDNF对运动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

    分组

    处理

    细胞突起的平均数量(个)

    细胞突起的平均长度(μm)

    A

    GDNF0ng/mL

    176

    120.12

    B

    GDNF50ng/mL

    217

    141.60

    C

    GDNF100ng/mL

    241

    160.39

    D

    GDNF200ng/mL

    198

    147.68

    ①该实验的对照组是

    ②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

    ③基于上述研究和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你能为治疗运动神经细胞损伤提供的方法有

哺乳动物受精卵在卵裂期发生的变化是(  )
A . 逐渐出现了原肠腔,并有了胚层的分化 B . 细胞的数目增多,有机物含量显著减少 C . 细胞的总表面积与总体积的比值逐渐减小 D . 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不断增加,全能性增高
英国研究者取人的皮肤细胞核与去核牛的卵细胞重组,培育出混合胚胎,但该胚胎只成活了3天。此项技术与一般治疗性克隆研究相比较,其发展优势是(  )
A . 最终可培育产生转人类基因动物 B . 可望解决人类卵细胞资源稀缺问题 C . 可望有效解决器官移植产生的排斥反应 D . 可望构建人体器官克隆体系
我国首次在全球成功开发出人源化免单抗药物——“注射用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SIM63),该抗体可以大大减少异源抗体对人类机体造成的免疫副反应。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1)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小兔子必须经过才能从其中提取出所需要的淋巴细胞。研究发现被激活的B淋巴细胞内含有发达的内质网,这与其能的功能相适应。
  2. (2) 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原理是
  3. (3) 一般情况下,细胞内DNA合成除了主要途径以外还有一条辅助途径,而骨髓瘤细胞没有此辅助途径。DNA合成的主要途径可以被氨基碟呤阻断,加入适量氨基碟呤的培养基主要是为了淘汰细胞,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4. (4) 对经选择性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5. (5) 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在于
  6. (6) 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癌症,如果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跟、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借助其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的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
使用特定的DNA作“探针”,通过DNA杂交技术而确定死者的身份。常用的DNA“探针”是指:(  )
A . 某一个完整的目的基因 B . 目的基因片段的特定DNA C . 与目的基因相同的特定双链DNA D . 与目的基因互补的特定单链DNA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一般定植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能产生高活性的脲酶,可分解尿素产生NH3和CO2 , 以保护Hp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Hp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重要因素,Hp会因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脱落而脱落,随粪便排出。临床上可以通过13C或14C呼气试验和检测粪便抗原等方法判断感染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 (1) 14C呼气试验检测是否感染Hp时,口服含14C的尿素胶囊,短时间内用特定仪器检测呼出气体中含14C的含量,其原理是利用了酶的高效性和性。14C检测无辐射,更适用于儿童和的检测。粪便抗原的检测原理是,并利用对抗体进行标记或显色。
  2. (2) 用于粪便抗原检测的单克隆抗体,在制备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主要有动物细胞融合和。利用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利用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的作用和酶的催化作用,促使细胞互相凝集,引起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重新排布,细胞发生融合。
  3. (3) 对于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应尽早进行克隆化,最常用的是法,即稀释到每mL培养液中只有3~10个细胞,然后在多孔细胞培养板的每个孔内加入细胞稀释液0.1mL,使绝大多数孔中的细胞数不超过个,从而实现单克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