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 知识点题库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0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

A . 大量使用酒精、沼气,既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也有利于减轻酸雨污染 B . 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C . 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D . 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2015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活动主题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下列行为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 出行方式尽量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公交车 B . 减少制造垃圾、实行垃圾分类或回收 C . 随手关灯和关水龙头,节约用电用水 D . 为节约粮食,将霉变大米、花生等蒸煮食用
“低碳”生活是我们倡导的生活.是否“低碳”与某气体的总排放量有关.这种气体是(   )
A . 二氧化碳 B . 一氧化碳 C . 氮气 D . 天然气
人们常说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与一种气体的总排放量有关.这种气体是(   )
A . 氧气 B . 氮气 C . 二氧化碳 D . 氢气
当今世界共同提倡“低碳生活”.低碳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如节约用纸、节约用水等.请你谈谈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低碳生活”?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号召“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下列的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要求的是( )

A . 若有可能,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 B . 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 C . 节约用水、用电、用气 D . 大力发展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我市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易拉罐,应该捡起投入到贴有下列哪种标志的垃圾收集箱中(    )
A . B . C . D .
3月29日是本年度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日,主题为“蓝天自造”,旨在呼吁每一位公民从自身开始,采取实际行动,应对当前中国最紧迫、最受关注的环境议题——雾霾。作为一名中学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 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 B . 让衣服自然晾干,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 将废纸、汽水瓶等收集起来,一次性焚烧 D . 拒绝一次性使用一次性木筷,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下列过程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 . 实验室制O2:2KClO3 2KCl+3O2 B . 2C2H5OH+O2 =2CH3CHO+2H2O C . 2M+N=2P+2Q,2P+M=Q(M、N为原料,Q为期望产品) D . 用铁屑、CuO、稀硫酸为原料制铜:CuO+H2SO4=CuSO4+H2O ,Fe+CuSO4=FeSO4+Cu
下面是李好同学用连线的方式对某一主题知识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 性质与用途   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最理想燃料   熟石灰呈碱性——改良酸性土壤 活性炭有吸附性——做净水剂 B . 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缺氟——易生龋牙   人体缺锌——影响人体发育   人体缺碘—甲状腺肿大 C . 生活常识   取暖防中毒——煤炉上放一壶水   防菜刀生锈——喷水后悬挂起来   海鲜品保鲜——甲醛水溶液浸泡 D . 环保与物质的利用   减少水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使用乙醇汽油   减少白色污染——使用可降解的塑料
  2019年中国食品博览会11月 8日在宁波举行。
  1. (1) 博览会中各种“人造肉”食品引起了参观市民的兴趣。很多人造肉食品其实就是对肉类的形色和味道进行模拟的大豆制品,主要含有的营养物质是
  2. (2) 下列做法能体现食博会“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可多选)。
    A . 用可降解“玉米塑料”代替传统塑料制作餐具 B . 用回收的牛奶包装纸盒再生的材料制造休闲椅 C . 多个展馆充分利用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
  3. (3) 展会期间有百辆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其中部分公交车采用二甲醚(C2H6O)做燃料,二甲醚中 C、H、O元素质量比为
如图是科学家根据相关研究绘制的60万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和全球温度变化的图线,据图分析可得(    )

A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引起全球温度的变化 B . 全球温度的变化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 C . 全球温度的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D . 全球温度的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没有关系
化学与生活、资源、环境关系密切。下列知识整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鉴别羊毛纤维和涤纶纤维——抽丝灼烧后闻气味

②人体缺乏维生素C——引起夜盲症

③燃料燃烧时提供充足的氧气——节约能源

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导致酸雨

⑤废旧塑料随意丢弃——导致“白色污染”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①③⑤
2019年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下列做法与之相符合的是(    )
A .   共享单车,绿色出行 B . 燃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 C . 实行垃圾分装,对一些有害垃圾实行焚烧处理 D .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业上施肥越多越好
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1) 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2. (2)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3. (3) 2016年4月22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17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用图中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 (4) 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自然界中存在碳-氧循环,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请仔细读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 (1) 在⑤、⑥所指的过程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光合作用;另一层是绿色植物呼吸作用,消耗
  2. (2) 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在⑦所示的过程中臭氧层中的臭氧(O3)在日光作用下转化成O2

    ①写出图示中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②下列关于氧气和臭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为21%

    B.臭氧和氧气混在一起是混合物

    C.臭氧和氧气,物质分类相同,化学性质不同

  3. (3)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今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高于百万年前的水平。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新的二氧化碳循环体系。

    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____。

    A . 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下反应的产物是混合物 B . 分离、浓缩得到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C . 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D .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
“碳中和"是指利用一定形式抵消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做法与实现“碳中和”无关的是(    )
A . 提倡多运动提高个人身体素质 B . 提倡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C . 提倡绿色出行 D . 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
小阳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物质的分类

a.合成橡胶、合金都属于合成材料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

c.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a.保护空气要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

b. 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

c.保护金属资源只能通过防止金属腐蚀实现

③"低碳经济”的措施

a. 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b.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c.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

④用“化学”眼光分析

a.利用碱石灰中和酸性土壤是利用酸和碳酸盐发生反应

b. 湿衣服晾千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c.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

A . B . C . D .
年全国两会上,“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 . 提倡绿色出行 B . 提倡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C . 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 D . 提倡多建造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实现“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

Ⅰ.碳减排: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 (1) 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碳减排”的是__________
    A . 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B . 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C . 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 D . 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
  2. (2) Ⅱ.碳吸收:①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这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最重要途径;②利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 , 流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3. (3) 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①CaO+H2O=Ca(OH)2 , ②Ca(OH)2+Na2CO3=CaCO3↓+2NaOH。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100千克,求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要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Ⅲ.碳转化:指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