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识点题库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把一块 作为平面镜,并使其 放置(选填“竖直”或“倾斜”)。如图所示,若要研究蜡烛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在图中蜡烛 处放一个光屏并观察其上是否有像存在(选填“A”或“B”)

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 (1)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 (2) 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3. (3)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的关系.
  4. (4) 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与重合,此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5. (5)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是(选填“实”或“虚”)像.
  6. (6) 小阳同学测出某次前面高为8cm的蜡烛离平面镜10cm,则此时镜中的像离前面蜡烛 cm;接下来他将前面蜡烛靠近平面镜6cm,此时镜中的像高 cm.(不考虑蜡烛烧短)
小明用茶色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柜子做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的实验.

  1. (1) 将玻璃板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沿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画线MM'和NN'.
  2. (2) 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将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重合.
  3. (3) 在白纸上沿棋子A和B的边缘画图,测量A的右端到MM'的距离lA=4.30cm;测量B的左端到NN'的距离如图所示,其值为lB=cm.
  4. (4) 改变A的位置,将数据记录在表中,表中有一个数据异常,该数据是cm,它最有可能测量的是距离.

     次数

     1

     2

     3

     4

     5

     lA/cm

     4.30

    5.70

    7.10

     8.80

     9.90

     lB/cm

     

     5.40

     6.50

     8.50

     9.60

  5. (5) 修正(4)中异常数据后,比较lB和lA , 发现lB总是小于lA , 为准确获得实验结论,请你对小明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纠正,答:
如图所示,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 (1) 实验操作要解决两个问题:

    ①如何确定的位置

    ②如何比较的大小来判断像的性质

  2. (2) 为了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重复实验.
  3. (3) 实验表明: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不对称)
  4. (4) 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他(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实/虚)像.
  5. (5) 如果玻璃板放置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为便于确定跳棋子甲通过反射面A所成像的位置,A应选用(选填“平面镜”或“透明玻璃板”),跳棋子甲经A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 (1) 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 (2)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 (3) 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4. (4) 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由此得平面镜成 像.
小红同学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做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每次实验都让未点燃蜡烛与像重合,然后进行测量,得到如下的数据:

  1. (1) 他选择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的目的是:
  2. (2) 从这些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

  3. (3) 小红同学在做这个实验时,在玻璃板的后面贴着放一张不透明的硬纸板,仍能看到蜡烛的像。这现象说明:
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 (1) 他应选取两支外形(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2. (2) 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3. (3)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4) 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
  5. (5) 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小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 (1) 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
  2. (2) 将蜡烛A远离玻璃,则在玻璃后面所成的像与玻璃间的距离,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选填“能”或“不能 ”)得出白纸接受平面镜所成的像。
  3. (3) 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的(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4. (4) 在实验中,小明让玻璃板沿00'(玻璃板与桌面接触的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玻璃板中的像相对于A(选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白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是他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1. (1)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 (2) 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
  3. (3) 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图片_x0020_100022

  1. (1) 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光屏、打火机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2. (2)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选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主要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
  3. (3)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选填“点燃”、“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蜡烛的(选填“A” 或“B”)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4. (4) 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选填“变大”、“ 不变”或“变小”)。移去蜡烛B,在蜡烛A像的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一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加热某固态物质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图片_x0020_100019

  1. (1) 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使物质,同时升温缓慢,便于记录温度和观察现象。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的温度℃;
  2. (2) 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小影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 (1) 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 (2) 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关系;
  3. (3)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4. (4) 移走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选填“实”或“虚”);
  5. (5) 小红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

    图片_x0020_100018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该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图片_x0020_100034

  2. (2)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
  3. (3)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_;

    A.保持

    A . 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 (4) 经过10分钟左右的实验探究,小明组熄灭蜡烛A并拿走玻璃板,同组的小华发现此时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A、B蜡烛都无法完全重合,他猜想原因是
小红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 (1) 实验中她选择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2. (2) 她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红得到初步结论:像和物关于平面镜
  3. (3) 她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在光屏上没有看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平面镜成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亮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 (1) 实验中,小亮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是为了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关系,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且玻璃板越(选填“厚”或“薄”)实验效果越好;
  2. (2) 小亮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放点燃的蜡烛A,可看到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可得出的结论是,撤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发现光屏上没有承接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3. (3) 小亮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如图乙所示,用分别测出其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
  4. (4) 小亮在某次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未点燃的蜡烛B,发现无论怎样在水平面上移动,都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下列四个探究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是(   )
A . 研究水的沸腾 B . 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C . 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D . 研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 (1) 实验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供选择,蜡烛应选用;成像光学仪器应选用(选填字母),其目的是便于确定
  2. (2) 为了探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实验中,小莉同学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3. (3) 若要验证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应将(选填字母)放在成像位置,在其上面(选填“能”、或“不能”)看到烛焰的像.
如图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色的方格纸,玻璃板与桌面垂直;两个相同的棋子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白纸上,以A棋子为成像物体。

  1. (1) 为了使所成的像更清晰,可用手电筒对着(选填“A”或“B”)棋子照射;此外,采用茶色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棋子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 (2) 将A棋子固定,小心地移动B棋子,直到与A棋子的像为止,这时小明在B棋子处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A棋子的像;
  3. (3) 下列关于棋子像的描述中,不符合实际的一项是____。
    A . 改变棋子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相同 B . 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板实验,像的大小相同 C . 沿不同方向观察棋子的像,像的位置相同 D . 若在玻璃板和B之间放一块纸板,不可以看到A的像
  4. (4) 实验中,看到A棋子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A棋子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
    A . 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B . 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 . 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D . 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小明利用可绕固定轴转动的方格磁性板和茶色玻璃板,以及两个相同的铁棋子A和B、量角器等器材,自制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 (1) 使用带方格的磁性板的优点是便于确定像和物的关系;
  2. (2) 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发现它能与棋子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
  3. (3) 不改变棋子A和B在磁性板上的位置,只将玻璃板转过一定角度,如图乙,若要让棋子B与棋子A在平面镜中的像重新重合,应转动右侧磁性板使其与玻璃板的夹角左侧磁性板与玻璃板的夹角;
  4. (4) 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一般都是倾斜的,其优点之一就是驾驶员在前挡风玻璃中所成像的位置在驾驶员的,对驾驶员的干扰较小(前挡风玻璃可近似看作平板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