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知识点题库

化学活动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产物只有两种,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 (1) 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可知,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反应  (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2.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 .

  3. (3) 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良好的性,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 (填化学式).

(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 (填序号).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升高温度.

结合如图含钙元素物质间可以发生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图中的五种物质,有三种属于氧化物 B . 转化①属于化合反应 C . 转化④⑥一定有水生成 D . Ca在Cl2中燃烧可实现转化⑤,该反应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打火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如图为普通打火机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打火机的制作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物质的编号).

(2)打火机打着火时,挡风不锈钢罩并没有燃烧起来,据此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而将打火机的开关松开即可熄灭火焰,这种灭火方法的原理是 .

(3)打火机中原料是丁烷(化学式为),丁烷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丁烷气体能被压缩成液体的原因: .


如图所示,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如甲图),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如乙图)燃烧的旺,其原因是(  )

A . 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 . 空气中氧气不足 C . 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少 D . 火柴梗着火点低
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A . 纸比煤跟空气接触面积大 B . 纸比煤着火点高 C . 纸比煤着火点低 D . 纸比煤密度小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制镁企业不能使用CO2灭火器作为消防器材”的问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
  1. (1) 二氧化碳的制备

    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备CO2 , 写出仪器M的名称;组装时,仪器a、b插入双孔橡皮塞的先后顺序是:(填序号);若将长颈漏斗换为分液漏斗,其优点是.该实验选用CaCO3与稀盐酸制取CO2 ,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探究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兴趣小组同学将点燃的镁条插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内,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并有黑色物质附着于瓶内壁.同学们对镁与CO2反应的产物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Ⅰ:产物是MgO和C;猜想Ⅱ:产物是MgO、MgC2和C.

    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

  3. (3) 【查阅资料】MgO+H2O=Mg(OH)2 , Mg(OH)2在热水中溶解度增大;MgC2+2H2O=Mg(OH)2+C2H2

    【实验与分析】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试管,加入足量热水,无气体放出,说明猜想不正确;

    ②为了验证另一猜想中白色固体成分,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若该猜想正确,此时Mg与CO2反应的类型属于

  4. (4)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对“CO2不助燃”,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氧气能与镁、铁等金属、某些化合物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B .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 . 油锅着火,依据灭火原理隔绝空气,可用锅盖盖灭 D . 可燃物燃烧一定需要氧气
2016年11月18日,搭载了已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了30天的2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顺利着陆.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B . 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C . 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D . 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
在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用水点火的魔术,只见老师用滴管向棉花滴1~2滴水,棉花便立即燃烧起来。
  1. (1) 老师揭秘:将一小块金属钾事先藏在棉花中。已知钾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则该反应必定是(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2. (2) 充满好奇的小明亲自进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滴管的水挤向棉花,却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小明魔术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
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最迫切要求。如图一是教材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原型实验,图二、图三是某学生的创新实验:

  1. (1) 图一中热水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①隔绝空气     ②加热使铜片温度升高

    A . 只有①    B . 只有②    C . 是①和②
  2. (2)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燃烧,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擦干后进行加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4. (4) 下列是同学们对该创新实验的判断和评价,你认为合理的是

    A、改进后实验(图二)可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气,更环保


    B、改进后实验(图三)可防止白磷四处移动,实验效果更好


    C、图二中气球没有任何作用

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居室内电器短路引发着火,必须先拉下电闸,再采用合适的方式灭火。 B . 某图书馆藏有大量的珍贵书籍,一旦着火,应该选用干粉灭火器而非水来灭火。 C . 一旦有意外的火情发生,我们应该按照先拨打报火警电话119,后尝试自行灭火,不得已再撤离火场的优先顺序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D . 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固有的性质,不会因为外界条件而改变。
下列关于燃烧与燃料说法错误的是()
A . 油罐车汽油泄露,用水浇灌目的是降低汽油的着火点 B . 炒菜时油锅里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C . 将煤块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増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 . 氢气被称为清洁的能源,因为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
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 .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B .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D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下列实验操作和分析都正确的是(    )

操作

分析

A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底部来检验CO2是否收集满

因为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B

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目的是证明这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C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要加入过量的红磷

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明显

D

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加热用的酒精灯可加网罩,最好使用酒精喷灯

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A . A     B . B     C . C     D . D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为使燃料充分燃烧,除提供充足的空气外还可以;氢气做燃料的优点是
野炊时,小明发现木柴火焰很小,将木柴架空后火焰变大,架空的目的是(   )
A . 便于观察火焰的大小 B . 升高木柴的温度 C . 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 . 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下列实验均用到红磷或白磷,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3燃烧条件的实验

  1. (1) 实验1中红磷要过量的目的是
  2. (2) 实验2中红磷(填“需要”或“不需要”)过量。
  3. (3) 实验1中,为达到实验目的,红磷(填“能”或“不能”)用铁丝替代。
  4. (4) 实验3水中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 . 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 . 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 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流沙河先生是中国现代诗人,其作品《理想》中“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是富有哲理的名句。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理想”的作用是(   )
A . 提供氧气 B . 提供可燃物 C . 隔绝氧气 D . 使温度达到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