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知识点题库

著名的赵州桥所在的省区是(   )

A . 河南省 B . 河北省 C . 山西省 D . 陕西省
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水平很高,代表作是,它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
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怎样一种精神风貌?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着人们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定的日子。
材料二 秦国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城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在为“天府之国”。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 (2) 材料二中秦国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秦朝还有一著名的水利工程又是什么?

下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它是隋朝工匠 设计建造的 。

从古至今,桥梁不仅体现了建筑艺术之美,而且承载了国家和民族或辉煌灿烂或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1建筑的名称.

  2. (2) 图2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中什么事件?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多少周年?

  3. (3) 1937年在图3这座桥上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4. (4) 图3这座桥梁见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请你举出一例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并简要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开放社会的典范,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是唐朝第二位君主,是一位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也有人说她任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而她的石碑上却没有刻字,功过是非让后世去评说。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描述的皇帝是谁?他们的统治被誉为什么?

  2. (2) 材料二中描述的皇帝,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地位。

  3. (3) 继承与创新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什么制度?

  4. (4) 写出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两项科技成就。

  5. (5) 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探索任务:

  1. (1) 步骤一:走近历史,欣赏“和谐”篇章

    “人和自然”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基础。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的“李太守”是指,他修建的是“人与自然”结合最好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2. (2) 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精髓。请完成下表。

    思想言论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仁政”“民贵君轻”

    思想家

    墨子

  3. (3) 步骤二:体验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结合上面三幅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当今世界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至少两点)

  4. (4) 步骤三:感悟历史,描绘“和谐”人生

    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但人类仍面临着许多不和谐问题。对此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和谐,谈谈你的设想。

关于都江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修建  ②位于岷江中游

③著名的水上运输工程    ④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④
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世界中创造辉煌成就,这些成就凝结着人民的聪明才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是一个造福成都平原千秋万代的水利工程,它主要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构成。在当时没有火药的情况下,古人能劈开玉垒山,凿出宝瓶口,其难度可想而知!此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根据《国宝档案》等材料整合

材料二:我们常说秦皇修长城、建宫室,劳民伤财……一方面给人民带来痛苦,另一方面也为秦代建成了坚固的防线,抵御匈奴的入侵,也为后来的历代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说三道四·古代三大工程》

  1. (1) 材料一中的水利工程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该水利工程的作用。
  2. (2) 观察图二,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依据材料二指出长城在秦代的作用。
  3. (3)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修建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    )
A . 长城 B . 灵渠 C . 大运河 D . 都江堰
观察图1,其所反映的水利工程的建造时期是(    )

A . 西周 B . 秦朝 C . 战国 D . 春秋
秦代万里长城和隋大运河都是古代的伟大工程,对于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二者历史影响的相似之处是(    )
A . 有利于民族间友好往来 B . 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C .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交流 D . 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明长城作为军事防御体系,是为了抵御哪个民族的南扰(  )
A . 匈奴 B . 女真 C . 蒙古 D . 契丹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说出了某一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对这一水利工程有重大贡献的是(    )
A . 大禹 B . 黄帝 C . 商鞅 D . 李冰
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汨汨清流。”请从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大运河 D . 六辅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中西500年对比》

材料二: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二〇〇三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十二万亿元人民币,在世界稳居第六。这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后四年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正在告别贫困落后、创造繁荣富强的生活。

  1. (1) 列举明朝以前我国领先世界的四项科技成果。
  2. (2)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什么?
  3. (3) 对比材料一,二不同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材料二

  1. (1) 秦朝、明朝都修筑了长城,同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他们修筑长城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 (2) 图一是隋朝时建造的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请写出它的名字。它的设计者是谁?
  3. (3) 图二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它是以哪个城市为中心?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4. (4) 请完成下列表格。 

    姓名 

    时代 

    研究领域 

    主要成就 

      

    文学 

    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

      

    明朝 

    医学 

    所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宋应星 

    明朝 

    经济学 

    所撰写的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 (5) 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后,你有何感想?
  2019年7月6日,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世界遗产公约》的保护。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显示:迄今为止,中国已有77个项目先后入选世界物质文化遺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都江堰一青城山、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京剧等。

材料二:《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写到:11至13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材料三:

材料四: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有些地方在争得世界遗产的荣誉之后,无节制地进行开发,无限制地招揽游客,使文化遺产和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敦煌莫高窟,由于游人过多,洞窟内的壁画和雕像已蒙受无法弥补的损失。

----摘编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人教版)

  1. (1) 将材料中提及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2. (2) 请就其中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写一篇介绍短文。(提示:要求涉及位置、时间、出土文物、地位或影响等方面内容,80字左右,)
  3. (3) 运用材料二、三,从一个角度论证“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4. (4) 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协调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