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点

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内因)① 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无能(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清军装备落后
(2)客观原因(外因):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③装备先进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图一鸦片战争穿鼻海战  图二甲午战争黄海激战  图三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材料二: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1. (1) 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幅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
  2. (2) 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其中不包括(    )
A . 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 . 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 . 日本社会生产力比较先进 D . 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甲午中日战争是个分界线,之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为了“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D .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抗击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能体现这 一点的是(    )

①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②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③邓世昌英勇殉国

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的局部,其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于(    )

A . B . C . D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材料二 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邓世昌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2) 材料二中的丁汝昌以身殉国是在哪次战役中?这次战役致使北洋舰队出现了怎样的结局?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 . 清军的战斗力不强 B . 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C . 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D . 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以下是某班同学排演的历史剧《张三传》中的情节,结合所给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材料:张三(1817~1864年),广东梅县人,靠祖辈留下的五亩薄地为生。多次参加科举,奈何屡试不中,当过县官的幕僚,看不惯官府黑暗,愤而辞退,后战祸起,23岁的张三为保国跑到广州去当兵。可惜空有报国之志,难有用武之地。后来战争又起,听到敌人在京师杀人放火及本省又被割了一块地后,悻悻(怨恨不高兴的样子)回家。当天国兴起时,怒而加入太平军,最终力战而死。死后家人请当地士绅写一块墓碑,但当地士绅认为其曾是“贼”而拒绝。但很久以后,人们还常提起他。

  1. (1) 张三去广州当兵,是为了抵御英军的入侵。
  2. (2) 张三后来又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
  3. (3) 在京师杀人放火的敌人是指八国联军。
  4. (4) 本省被割占一块土地出自《天津条约》中的一项条款。
  5. (5) 当地士绅认为张三曾是“贼”,主要是因为他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
  6. (6)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三是一个刚正不阿、勇于抗争、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正义之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材料二: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材料三:“当英国和法国对中国进行一场代价巨大的战争时,只是为了让俄国得到好处”。马克思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它“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获得更多好处。

材料四:1858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率兵船闯到瑷珲城下,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重新划分中俄边界的无理要求。奕山不答应。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气势汹汹地来见奕山。他声称:“以河为界,同意与否,我只能等到明天。”说完,他一甩袖子,转身就走。当天夜晚,沙俄兵船放炮示威。腐朽无能的奕山屈服了。

材料五: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六:“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十二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 (1) 材料一中“列强的炮声”指的是哪一战争?该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中的“夏宫”指的是什么?文中的两个强盗分别指代哪两个国家?“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它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获得更多好处”,这里的“好处”指的是什么?
  4. (4) 材料四反映出沙俄用什么方式得到利益?清政府对待沙俄这种行为采取了什么态度?
  5. (5) 材料五中的“甲午”是公元哪一年?清政府“割台湾、偿二百兆”是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对中国造成何影响?
  6. (6) 八国联军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六反映了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7. (7)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争史,请举出一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府对陛下(英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鸦片)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忍受,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材料二   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

材料三   世间无物抵春秋,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材料四   在2014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中方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未来?”中国外交发言人表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国,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1. (1) 材料一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2. (2) 据材料二,当时中国人对日本是什么态度?清政府最终战败根本原因是?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 (4) 你认为材料四中发言人表示“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怎样做才能最好地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小明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下列这样一组图片。第一张图上的人是谁?发生在什么战役中(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林则徐鸦片战争 B . 关天培虎门战役 C . 李秀成青浦大捷 D . 邓世昌黄海战役
有学者说:“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该学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
A .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B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C .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 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
分析下图中的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清朝经济比日本发达 B . 中国的经济负担沉重 C . 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 . 中国新开放通商口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四: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李鸿章认为中国比西方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所在的派别掀起了什么运动?
  2. (2) 李鸿章所属派别掀起的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3. (3) 材料二言论出自哪一派别?他们救国的改革结果怎样?
  4. (4) 材料三是李鸿章对自己办洋务的一番感叹,哪场战争后使他认识到练兵和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
  5. (5) 材料四揭帖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什么历史运动?近代史上这个阶级共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运动,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裴钮在《改变中国》中称: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清代中国需要 “自我改变”。下列“改变中国”与“自我改变”有直接联系的是(   )
A . 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甲午战争中,中国被一个刚刚兴起的岛国打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外强中干的腐朽本质,各列强胆子也就壮起来了,准备对中国进行一次更大的瓜分。

——顾时义主编《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材料三: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1. (1)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哪场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简要概况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刚刚兴起的岛国”是哪个国家?这场战争后出现的侵略中国的新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侵略方式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
  3. (3) 材料三中“英国人、法国人……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4. (4) 结合上述材料,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外文翻译和外语教育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推动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恭亲王奕䜣上奏:“查与外国文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今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烈悉其底蕴.”自1861年至1864年,清政府先后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等一批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摘编自夏东元著《洋务运动》

材料二: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三: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 种也被缩减。1953至1956年问,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文系人数却大幅增加到 12477人。

——摘编自张同冰 《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同文馆创办的目的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此阶段译书活动的特点。并就某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文系人数大幅增加的原因。
  4.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外文翻译和外语教育变化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刻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关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运动 B . 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C .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D .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美国的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等铁路。”这场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