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知识点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知识点题库

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冲击的是(    )
A . 赫鲁晓夫改革 B . 勃列日涅夫改革 C . 戈尔巴乔夫 D . 东欧巨变
赫鲁晓夫改革中发展农业的措施不包括(   )

A .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B . 增加农业投资 C . 平反冤假错案 D . 大规模垦荒,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 多万吨。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 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 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说明当时苏联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2. (2) 为改变这种困境,赫鲁晓夫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 (3) 请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看法。
从1776年建国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材料一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六、拿破仑和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所担负的责任比拟。  ------杜鲁门
材料二 美国二战初期,美国一枝独秀。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局面北打破,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的状况。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四处充当“世界警察”,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请回答:
(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所担负的责任”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分别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2)材料中“三足鼎立”除美国外的另外两足是指哪“两足”?
(3)“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世界经济方面表现为什么趋势?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5)对美国四处充当“世界警察”的行为,你有何感想?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改革家”的是(   )

A . 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B . 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 .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D . 主张“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右图中的人物曾经是苏联最高领导人,他举起了苏联改革的大旗,因特别热衷于玉米的种植,被人送上了“玉米”的雅号,“他”是(   )

A . 列宁 B . 斯大林 C . 赫鲁晓夫 D . 戈尔巴乔夫
二战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原因是(    )

A . 忽视了本国经济发展规律 B . 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作用 C . 忽视了无产阶级领导 D . 苏联模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发展
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

A . 勃列日涅夫 B . 赫鲁晓夫 C . 戈尔巴乔夫 D . 叶利钦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 . 政治改革初见成效 B . 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C . 导致苏联的解体 D .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和苏联两国改革的后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 . 社会制度的差异 B . 经济实力的差异 C . 指导思想的差异 D . 经济与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当时领导改革的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戈尔巴乔夫 D . 叶利钦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 . 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 . 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 . 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 .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根走向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并且开始整经白已的经济发展通路。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新经济政策使进了苏联经济恢复 B . 斯大林模式存在不少弊端 C . 赫鲁晓夫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苏联解体
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实行了(    )
A . 新经济政策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 D . 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下列对20世纪中期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B . 大力推行种植玉米 C .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 . 发动垦荒运动
大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时间长河中"驾驶航船"的技能和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第一个国家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的行动为中心。

材料二   二战以后,不仅“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而且还有心肠不错、乐于助人的美国,它愿意以合作的方式为欧洲的经济复兴提供财政援助。后来欧洲人认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除了联合自强,别无选择,摆脱美国人的束缚无疑是明智之举。

材料三

  1. (1) 分析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德国“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俄国“在革命中崩溃”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2. (2) 分析材料二,请举两例说明欧洲人联合自强的历程。
  3. (3) 分析材料三,根据所学知识指出B阶段和C阶段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与哪次改革有关?
  4. (4) 有人认为,新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必然会发生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观察下面所示的年代尺,请分别选取年代尺所示的中外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事件之间的联系)

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 2 月出台 “400天计划”,5月又出台“5年计划”,8 月又随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 . 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 . 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 . 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 . 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主要原因是(    )
A .   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B . 主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C . 把科技发展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D .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苏(俄)联的经济建设”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材料一:

【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

材料二:

材料三: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

色彩。

-摘编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大国竞争时期的经济建设】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的改革相继失败······在世界政治风云急剧变化的严峻挑战面前,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考验,显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五: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危机列宁进行了怎样的政策调整?该政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 (2) 材料二中“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请用史实来说明此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我国“带有苏联经典建设模式”的相关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特点?
  4.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材料,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是如何“经受住考验”,请用事实加以说明。谈谈你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历程中得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