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知识点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
2、作出假设:馒头变甜可能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
3、制定并实施计划

提示:①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②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1)取三小块大小相同的新鲜馒头A、B、C,将A块和B块用刀切碎,C块不做处理。
(2)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 ℃左右的温水中。目的是提供相当于口腔温度的条件。
(3)5-1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颜色的变化。
4、实验现象:①号不变蓝,②号变蓝,③号浅蓝。
5、实验结论:口腔可初步消化淀粉,口腔中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混合有关。
注意:①号与②号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唾液;①号与③号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知识点题库

某初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题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请完成下列问题:

  1. (1) 如果该兴趣小组选用1、2号试管进行实验,其实验变量是: 。

  2. (2) 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3 号试管进行实验,那么A 处的处理方法是: ;观察到3 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填变蓝或不变蓝)。

  3. (3) 如果选用1、4、5 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

  4. (4) 1、4、5号试管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影响,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

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食物入口,首先要经过牙齿切断、撕裂、磨碎,同时舌把食物与唾液搅拌混合,形成食团容易下咽。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促使淀粉分解。 为了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分析回答:

组别

1

2

3

4

5

馒头碎屑

或馒头块

适量馒头碎屑

适量馒头碎屑

适量馒头碎屑

       

适量馒头碎屑

唾液或清水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5滴

(注: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呈现蓝色,可用此颜色反应来鉴别淀粉。)

  1. (1) 若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根据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测,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呈现蓝色的是号试管。
  2. (2) 要探究牙齿的研磨液用对淀粉分解的影响,应该选用号和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 (3) 若要利用1号、4号和5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响,请对上表实验方案中的①②两处进行补充完善:①;②
  4. (4) 每组实验都严格规范操作,实验结果符合预期。滴加碘液后, 1号试管不呈现蓝色,4号5号试管都呈现蓝色,比较这三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华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中,分别对三支试管进行了如下处理:

序号

处理方法

1

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37℃温水

2

馒头碎屑、4毫升清水充分搅拌、37℃温水

3

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5℃温水

  1. (1) 第2号设计有错,将错误之处改正为
  2. (2) 第2号改正设计后,本试验共有组对照实验。
  3. (3) 第2号改正设计后,将三支试管都放入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并分别滴加2滴碘液,不会变蓝的是号。
  4. (4) 1、3号对照,两组间的变量是
  5. (5) 第2号改正设计后,1、2号对照,说明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 (1) 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②号试管的“?”处应加入
  2. (2) 三支试管都要放在位于℃的温水中 5- 10分钟,以保证酶的最大活性。
  3. (3) 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有作用,应选用两支试进行对照实验。
  4. (4) 实验结果是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馒头碎屑中的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
  5. (5) 此实验表明,馒头变甜与 都有关系。
下表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唾液淀粉酶的实验,请完成以下内容。 

  1. (1) 请在表内填写实验现象(填字母):①

    A.变蓝           B.不变蓝

  2. (2) 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将淀粉分解成了
  3. (3) 3号试管和号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
  4. (4) 从2号、3号、4号试管的实验,可以得知能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慢慢咀嚼馒头,会感觉到口中有甜味。那么,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呢?实验小组同学通过下面实验进行了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 (1) 慢慢咀嚼馒头会感觉有甜味,就此你想提出的问题是:
  2. (2) 实验小组的同学操作的实验过程是:A.B两试管中,都装有少量馒头碎屑。A中加2mL清水。B中加2mL。唾液,然后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在摄氏37度的水中。约10分钟,再各加入两滴碘液,振荡。

    实验现象:变成蓝色的是试管;不变成蓝色的是试管。

  3. (3) 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将淀粉转化为的缘故。
如图为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过程图,据图回答:

  1. (1) 该实验装置c中的试管应该放置在℃的温水中。
  2. (2) 实验过程D中2号试管加碘液后颜色(从“变蓝”或“不变蓝”中选填)。原因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充分销化下被分解为,1 号试管加碘液后颜色
  3. (3) 该实验的变量是
  4. (4) 1号试管和2号试管作对照实验,作为实验组的试管是(填序号)。
下列实验中,步骤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

步骤

目的

A

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滴加碘液进行染色

便于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B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4号瓶加水至没过种子

设置空气为变量

C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向试管内滴加碘液

检验淀粉是否存在

D

模拟膈肌的运动

上推橡皮膜

模拟膈肌的舒张

A . A B . B C . C D . D
某小组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结果如下表。分析错误的是(    )

A . 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B . 两支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后应充分搅拌 C . 1号不变蓝是因为淀粉己被分解为麦芽糖 D . 该实验结果说明低温抑制淀粉的消化
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某兴趣小组同学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请分析回答:

  1. (1) 某同学提出了实验的初步设想,经过讨论和交流,小组最终确定了如下实验方案:取新鲜且大小相同的馒头三小块和3支相同的试管,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处理后,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10分钟。

    ①选用1号和2号试管作对照实验时,是为了探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②取出3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理想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无颜色变化原因是

  2. (2) 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吃饭时应该做到
  3. (3) 把试管放入37℃水浴的目的是
  4. (4) 选用1号和3号试管作对照实验,变量是,在口腔中部分淀粉变成了麦芽糖,麦芽糖能否被小肠吸收?
请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分析回答。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两小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

②将A馒头碎屑放入甲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乙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充分搅拌(如下图)。

③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

④10分钟后,同时取出两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图片_x0020_100006

  1. (1) 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可以看到试管中不变蓝,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对馒头中的具有消化作用。
  2. (2) 实验中37℃的水温模拟了人体中的温度。
实验探究题

       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其中的①、②、③、④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是一组实验,探究的实验变量是
  2. (2) 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温水中处理?          
  3. (3) 请描述步骤④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1号试管;2号试管
  4. (4) 号试管的变化,说明唾液中的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最终在小肠中分解成
  5. (5) 如果要用上述器材再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请完善下列需要更改的设计方案:a将步骤②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b将步骤③的一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的水中。
某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与小块来源相同)、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材料和设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馒头

加入的物质

条件

加入的物质

1

50g碎屑

2毫升唾液

充分搅拌;37℃;10分钟

2滴碘液

2

50g碎屑

2毫升清水

充分搅拌;37℃;10分钟

2滴碘液

3

50g小块

2毫升唾液

37℃;10分钟

2滴碘液

4

50g碎屑

0℃;10分钟

2滴碘液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该实验中,号试管探究了人在没有唾液时口腔内的消化情况,号试管探究了人体在没有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时的消化情况,号试管则探究了正常人体在牙齿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共同的作用下的消化情况。
  2. (2) 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实验变量是。预测实验现象:1号试管,2号试管。 通过该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 (3)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增加了4号试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4号试管后可与1号试管形成对照,预测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为,实验结论为
下图所示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的一组对照装置,其探究的问题是(   )

A . 唾液是否在馒头的消化中起作用 B . 淀粉在口腔中是否变成了麦芽糖 C . 牙齿是否在馒头的消化中起作用 D . 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
实验探究:某中学生物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请结合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充分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B

加入碘液

2滴

  1. (1) 为了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与1号试管形成。这两支试管中,滴加碘液不变蓝的是号试管,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已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成。实验中,我们还可以选用来替代馒头作为实验材料,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2. (2) 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号和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 (3) 假如想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的影响”则可在B中填入,并选择号试管作为对照组。实验现象应该是:
某生物小组设计了“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处理

适量碎屑

加入液体

唾液2毫升

清水2毫升

唾液2毫升

搅拌情况

搅拌

温度

37

37

0

滴加碘液

变蓝

A . 实验现象为试管1不变蓝,试管2变蓝 B . 变蓝说明淀粉被消化了 C . 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D . 1和2号可以形成对照,变量为温度
下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三支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是为了与口腔内温度保持一致 B . 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 . ①与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D . 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下列实验操作与其目的对应错误的是(    )
A . 使用显微镜时,选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获得明亮视野 B .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分解时,37℃水浴——模拟人体温度 C .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时,滴加碘液——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D . 制作临时装片时,将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液滴——防止损坏盖玻片
同学们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设计如下步骤。

1号

2号

3号

加入淀粉液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加入唾液

——

2毫升

2毫升

加入清水

4毫升

——

——

不同温度条件下静置10分钟

37℃

37℃

0℃

滴加碘液

2滴

2滴

2滴

  1. (1) 人体消化道内,淀粉的分解起始于,这是由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2. (2) 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预测1、2号试管的现象分别为
  3. (3) 整个实验过程将3号试管放在冰水中,实验现象与1号试管相似,由此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需要
  4. (4) 有同学指出1号试管有不合理操作,请改正并说明原因: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以探究“口腔中淀粉的消化”。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反应时间

检测试剂

实验结果

A组

馒头(切碎)+2毫升唾液

8分钟

碘液

不变蓝

B组

馒头(整块)+2毫升唾液

8分钟

碘液

变浅蓝

C组

馒头(切碎)+X

8分钟

碘液

变蓝

  1. (1) 表中的“X”应该为。取出3组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理想的实验现象是A组试管不变蓝,原因是。                            
  2. (2) 若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应选择哪两组试管
  3. (3) 进行实验探究时,A组和B组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4. (4) 设计的各组实验在37℃的水浴中进行,这样做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