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融合 知识点题库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汉礼法。”这些关键词与哪一事件有关?(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   B . 分封制   C . 禅让制    D . 商鞅变法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戊戌变法    C . 孝文帝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 . 北方统一的实现    B . 封建化的完成 C . 阶级矛盾的激化 D . 北方民族的融合
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其内容属于(   )       

A . 商鞅变法   B . 管仲改革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 王安石变法

图2反映了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以孝治国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①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开辟        

②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③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④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融合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④
《史记》作为一部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它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下列不属于史记内容的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 B . 孝文帝改革 C . 张骞出使西域 D . 大禹治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革进步]人类文明在变革中探索前进,在变革中铸就辉煌。

[强国之变]这注定是影响中国千年的变法,因为这场变法,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才有以后秦朝统一六国,才有以后的“百代皆行秦制”。

[民主之变]该城邦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定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对今天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

[融合之变]“从今以后要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许难以骤然改变;三十以下,凡朝廷中一切人等,不得使用旧语。”

[仿效之变]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

  1. (1) 材料中的变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并举出其中能够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内容。
  2. (2) “该城邦”指的是哪一城邦?并请举出其除了政治领域外的一项成就。
  3. (3) 这是哪一次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4. (4) 材料反应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该事件前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5) 四个变法的结果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氐、羌等,合称“五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乌兰察布史》

材料二:

  1. (1) 据材料一归纳“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
  2. (2) 材料二图一中,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据图二,三指出孝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从西来。”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材料三:藏北草原流传一首民歌:“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 (1) 材料一体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作用?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2.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这一改革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 (3) 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积极意义?
  4. (4) 材料四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什么?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处世之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选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革新之智】《魏书》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施政之智】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 (1) 材料体现了哪一学派的主张?指出这一学派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
  2. (2) 推行上述“革新”的政治家是谁?材料反映了这次革新的哪一内容?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施政智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B . 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C . 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 D . 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 (1) 上图是一幅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请你写出图中方框分别代表的五个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
  2. (2) 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哪一支在什么时间灭亡了西晋?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我们来探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宣帝改日都护,十六年,明乃命将帅,北征匈奴。

——《后汉书·西城传》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三:孝文帝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统治民族率先放弃自己的风俗和习惯、使用被统治民族的汉服和汉语,实在出奇……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中华的奔溃与扩大》

材料四:

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是如何巩固“西域内属”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现民族交融现象的原因。
  3. (3) 材料中年代尺采用的是何种纪年方法?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首创了哪种纪年法?根据材料四指出宋元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
  4. (4)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融合的历史,请指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东汉末年,西域文化传入我国,史称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师贵戚皆竞为之”。493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服的“冠服”,让他们穿戴……

——摘编自朱大渭《群雄纷争  频繁更迭——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并概括修筑长城导致“老百姓咒骂皇帝”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出现的社会现象。并指这种现象的意义。
  3. (3) 综合二则材料,说说我国民族关系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

材料二:大化二年,孝德天皇发布《田令》,规定“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材料三:(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商君是如何“急耕战之赏”的。
  2. (2) 材料二中的措施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并请列举说明日本在教育上也学习中国的史实。
  3. (3) 材料三中“魏主”实行了什么改革措施?他下令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 (4) 历朝历代在政治制度上也不断创新,请列举我国在秦、隋和元朝时创立的新制度各一项。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A政权的建立民族是( )

A . 匈奴族 B . 鲜卑族 C . 氐族 D . 女真族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中历史

图1   周初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魏晋南北时期,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1) 观察材料一中图1和图2形势图,指出图中诸侯国在数量及疆域上发生的变化,并概括这一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2. (2) 依据材料三地图,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统治者”的“抉择”是什么?这一“抉择”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结合上述材料,请谈谈民族交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 . 长安 B . 洛阳 C . 应天 D . 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