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知识点题库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这里的“公共食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 .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现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由于(  )​

A . 吸取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 B . 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 .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 . 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名字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下列搭配有误的是( )       

A . 1951年——张援朝 B . 1953年——杨跃进 C . 1967年——王文革 D . 1980年——刘开放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做好精准扶贫,补齐“三农”短板。回答问题:

  1.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华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 . 耕地相连,水利条件优越 B . 山高谷深,热量条件充足 C . 降水充沛,终年高温多雨 D . 人口稠密,机械化程度高
  2. (2)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下列属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  )

    ①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②推行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1961年初,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针是(    )

①调整    ②巩固    ③充实    ④提高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④
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
A . 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B . 经济体制的变革 C . 乡镇企业的出现 D . 农民积极性的提高
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

A . “大跃进”运动时期 B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请你判断这是习主席所做的《念奴娇•追思________》(   )
A . 王进喜 B . 焦裕禄 C . 邓稼先 D . 雷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1978年以后,《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起初的审视充满着质疑和忧虑,但现在这种情绪被一种肯定代替。

材料二:    2017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

排名

国家

GDP总量(亿美元)

1

美国

195558.74

2

中国

131735.85

3

日本

43421.6

4

德国

35954.06

  1. (1) 运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周刊为什么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
  2. (2) 结合材料分析l978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

    材料三:在l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宣读的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中有“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3. (3) 请你用史实分析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人选该名单的理由。
  4. (4)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有着对待错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以下选项体现这种态度和精神对应正确的是(    )

①国民革命失败后——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②秋收起义失败后——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④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追寻历史足迹,倾听岁月回音。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农民的“忧”“喜”,见证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变迁。

“忧”---“一进食堂门儿,稀粥两大盆儿;远看起浪头儿,近看照进人儿。”

“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1. (1) 材料一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的哪些形势?
  2. (2) 农民的“忧”与当时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你认为“忧”出现有哪些原因?
  3. (3) 农民的“喜”与当时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这一政策为什么能解“忧”?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自《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报告》

材料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经验不多,照植“苏联模式”,实行的制度出现偏差,犯过阶级斗争扩大化、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错误……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拉开序幕。此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1. (1) 运用20世纪五十年代的史实,说明共.产.党为实现材料二中的预定目标在经济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
  2. (2) 材料二的史实确立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
  3. (3) 能否正确认识国情,对于确定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解决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请综合材料三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分层论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20 多年里,

《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1978 年以后,《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起初的审视充满着质疑和忧虑,但现在这种情绪被一种肯定代替。

材料二:1978 年以来来,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 9.5%,对外贸易年均增长 14.5%,全球贫困人口超过 70%的减贫奇迹是中国创造的。

2021 世界各国 GDP 总量排名

材料三:在 l2 月18 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宣读的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中有“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排名

国家

GDP 总量(亿美元)

1

美国

195558.74

2

中国

131735.85

3

日本

43421.6

4

德国

35954.06

  1. (1) 运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20 多年里《时代》周刊为什么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l978 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
  3. (3) 请你用史实分析材料三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入选该名单的理由。
  4. (4)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下图中三位人物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A . 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 .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 .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 . 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习.平总书记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部分历史阶段和节点。

材料二:在探索中,也发生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的发生,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欧阳淞《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1. (1) “追梦,我们有制度的保障和理论的指引。”请举一例与A阶段相关的制度,并说出与C阶段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
  2. (2) 努力奔跑的人,即使跌倒受伤了,也会爬起来继续勇往直前。请联系材料二,选择B阶段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 (3) 综上所述,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对我们继续“追梦”有哪些启迪。
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1765千克。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的错误的泛滥。“左”的错误出现的原因有( )

①中共八大的指引

②急于求成

③“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

A . 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 .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 .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B . 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 . “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 D .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C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如图)。其中导致1957一1960年经济波动的主要历史事件有( )

①抗美援朝战争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