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缝干涉现象 知识点题库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第一次在实验室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如图为实验装置简图,M为竖直线光源(长直灯丝钠灯)、NO均为有狭缝的遮光屏、P为像屏.现有四种带有不同狭缝的遮光屏,实验时的正确选择是(  )

A . N应选丙,O应选丁 B . N应选甲,O应选乙 C . N应选甲,O应选丁 D . N应选丙,O应选乙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屏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则(   )

A . 中间条纹间距较两侧更宽 B . 不同色光形成的条纹完全重合 C . 双缝间距离越大条纹间距离也越大 D . 遮住一条缝后屏上仍有明暗相间的条纹

如图1所示: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调节并观察实验现象:

①图甲、图乙是光的条纹形状示意图,其中干涉图样是

②下述现象中能够观察到的是:

A.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B.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C.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D.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

如图所示,一束光沿半径方向射向一块半圆柱形玻璃砖,在玻璃砖底面上的入射角为θ,经折射后射出a、b两束光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玻璃中,a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的传播速度 B . 在真空中,a光的波长大于b光的波长 C . 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大于对b光的折射率 D . 若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θ角逐渐变大,则折射光线b首先消失 E . 分别用a、b光在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小于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
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图甲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

  1. (1) 本实验的步骤有:

    ①调节单缝与双缝的间距为5~10cm,并使单缝与双缝相互平行;

    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③取下遮光筒右侧的元件,打开光源,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

    ④用米尺测出双缝到屏的距离;用测量头(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

    ⑤将测得的数据代入公式求出红光的波长.

    以上步骤合理的顺序是.(只填步骤代号)

  2. (2) 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条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的中心刻线与第5条亮纹中心对齐,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图乙中手轮上的示数是mm;图丙中手轮上的示数是mm.

  3. (3) 已知双缝到屏的距离为0.500m,使用的双缝间距为2.8×10﹣4 m,由此可求得所测红光波长为λ=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一钠灯发出的波长为589nm的光,在距双缝1.00m的屏上形成干涉图样.图样上相邻两明纹中心间距为0.350cm,则双缝的间距为(   )

A . 2.06×10﹣7m B . 2.06×10﹣4m C . 1.68×10﹣4m D . 1.68×10﹣3m
原子结构学说,是卢瑟福根据以下哪个实验现象提出的(   )

A . 光电效应实验 B . α粒子散射实验 C . 氢原子光谱实验 D .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用很弱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把入射光减弱到可以认为光源和感光胶片之间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光子存在,如图所示是不同数量的光子照射到感光胶片上得到的照片.这些照片说明(   )

A . 光只有粒子性没有波动性 B . 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 C . 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 D . 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论 B . 大量的电子通过双缝后在屏上能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这表明所有的电子都落在明条纹处 C . 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D . 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光的波动性是由于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这是光子自身的固有性质
关于光的叙述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 激光能沿着弯曲的光导纤维传播,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 B . 一束自然光相继通过两个偏振片,以光束为轴旋转其中一个偏振片,透射光的强度发生变化 C . 通过两枝铅笔的狭缝所看到的远处日光灯的彩色条纹,是光的干涉所致 D .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蓝光改为黄光,则条纹间距变宽
下列有关光学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其频率不变,传播速度变小 B . 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若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则一定发生全反射 C .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D . 做双缝干涉实验时,用红光替代紫光,相邻明条纹间距变小
关于光的干涉和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薄膜干涉证明光是一种粒子 B . 双缝干涉是两束相干光相遇时出现的干涉现象;而薄膜干涉是一束光经薄膜的前后表面反射后相互叠加形成的干涉现象 C . 双缝干涉时,双缝间距越小干涉条纹间距越大;波长越长干涉条纹间距越大 D . 照相机镜头镀有增透膜,其作用是让各种色光都发生干涉相消,增强透射光 E . 泊松亮斑是衍射现象,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某种介质的折射率总等于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 B . 当光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光总会分为反射光和折射光 C . 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 D . 光发生折射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E .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绿光,则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为自然数,λ为光波波长)(   )
A . 在距双缝的光程差相等的点形成暗条纹 B . 在距双缝的光程差为nλ的点形成明条纹 C . 在距双缝的光程差为n 的点形成明条纹 D . 在距双缝的光程差为 的点形成暗条纹 E . 在双缝的光程差相等的点一定出现明条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图甲∶全息照片用激光来拍摄,主要是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 B . 图乙∶医学上用光导纤维制成内窥镜来检查人体器官内部,这是利用光的衍射原理 C . 图丙∶拍摄汽车玻璃窗内的物品时,在镜头前加一个增透膜可以减少反射光的损失 D . 图丁∶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蓝光,则条纹间距变宽
如图,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1和S2为狭缝,P是光屏上的一点,已知双缝S1、S2和P点的距离差为 m,用单色光A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若光源到缝S1、S2距离相等,且A光频率为 Hz。则P点处是(填“亮”或“暗”)条纹;若将S2用遮光片挡住,光屏上的明暗条纹 (填“均匀”或“不均匀”)分布。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波长为720nm红光照射双缝,在距双缝1.00m的屏上形成干涉图样,测得第1条到第5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12.0mm,则双缝的间距为(   )
A . 3.00×10-7m B . 3.00×10-4m C . 2.40×10-4m D . 2.40×10-3m
以下说法正解的是(   )
A .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入射光由绿光改为紫光,则条纹间距变宽 B . 泊松亮斑是光的衍射现象,增透膜是应用光的干涉现象 C . 光由真空进入介质传播时,波长将变长 D . 如果测量到来自遥远星系上的元素发出光的波长比地球上同样元素静止时发出光的波长长,这说明该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器材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其中A为单缝屏,B为双缝屏,C为光屏。当他让一束阳光照射A时,屏C上并没有出现干涉条纹,他移走B后,C上出现一窄亮斑。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  (  )

A . 单缝S太窄 B . 单缝S太宽 C . S到S1和S2距离不等 D . 阳光不能作为光源
对如图所示的图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图甲是圆盘衍射的图样,中心的亮斑被称为“泊松亮斑” B . 图乙内窥镜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纤对光的折射 C . 图丙中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是光的单缝衍射图样 D . 图丁中观看立体电影的眼镜利用了光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