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知识点题库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以下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 B . 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 C . 摩擦起电的两摩擦物体必定是绝缘体,而感应起电的物体必定是导体 D . 不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都是电荷的转移
A、B两物体均不带电,相互摩擦后A带负电荷,电荷量大小为Q,则B的带电情况是(  )
A . 带正电荷,电荷量大于Q B . 带正电荷,电荷量等于Q C . 带负电荷,电荷量大于Q D . 带负电荷,电荷量等于Q
如图所示,P是一个带电体,N是一个不带电的金属空腔,在哪种情况中,放在绝缘板上的小纸屑S不会被P吸引   
A . B . C . D .
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导体AB , 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分别贴在导体AB下部的金属箔均是闭合的 请完成下面的实验步骤.

步骤一: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稳定后,AB下部的金属箔都 选填“会”或“不会” 张开.

步骤二:此时把B向右移动稍许使其与A分开,然后移走C , 待稳定后AB下部的金属箔都 选填“会”或“不会” 张开.

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方法是   

A .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 .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 . 使甲球瞬时接地,稳定后再移走棒 D . 使棒与甲球接触,稳定后再移走棒
如图所示,导体棒AB靠近带正电的导体Q放置.用手接触B端,移去手指再移去Q,AB带何种电荷(填正电荷或负电荷).若手的接触点改在A端,AB带何种电荷.(填正电荷或负电荷)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可用来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其中电容器左侧极板和静电计外壳接地,电容器右侧极板与静电计金属球相连.

  1. (1) 用丝绸摩擦过的接触右侧极板使电容器带正电(选填“玻璃棒”或“橡胶棒”)。
  2. (2) 使用静电计的目的是观察电容器的变化情况(选填“电势差”或“带电量”)
  3. (3) 将极板间正对面积减小,可观察到静电计指针偏转角;把左极板向右移,静电计指针偏角将;板间插入一块电介质,静电计指针偏角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

图片_x0020_2058470781

A .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 .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 .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 D .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下列有关摩擦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摩擦起电说明电荷是可以创造的 B . 摩擦起电时物体带负电荷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此物体得到电子 C . 摩擦起电是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D . 等量的正、负电荷可以中和,说明电荷可以被消灭
如图所示,两个互相接触的导体A和B不带电,现将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三者均有绝缘支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7

A . 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 B . 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但正、负电荷不一定等量 C . 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带负电,B带正电 D . 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
用中性的丝绸摩擦中性的玻璃棒,结果玻璃棒带上1.6×10-12C的正电荷,元电荷e=1.6×10-19C,由此可知(   )
A . 丝绸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比玻璃的强 B . 玻璃棒中有107个质子 C . 有电子从丝绸转移给了玻璃棒 D . 用一个不带电的金属球与玻璃棒接触,金属球必定带上8.0×10-13C的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电荷.当橡胶棒带有2.7×10-9C的电荷量时,有个电子从移到上。(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使物体带电的本质是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通过外力做功从而产生电荷 B . 可知场强E与电场力成正比,与电荷的电荷量成反比 C . 元电荷e的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的 D . 电场强度为零处,电势也一定为零。
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小球A跟同样的不带电的金属球B接触后,两球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   )
A . B球的负电荷移到A球上 B . A球的正电荷移到B球上 C . B球的正电荷移到A球上 D . A球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
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细小圆筒,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慢慢靠近圆筒,当距离较近时圆筒被吸引到玻璃棒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摩擦使玻璃棒带了负电荷 B . 玻璃棒靠近圆筒时,圆筒上部感应出正电荷 C . 圆筒被吸引到玻璃棒的过程中,受到的静电力大于其重力 D . 圆筒碰到玻璃棒后,玻璃棒所带电荷会被中和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的原因是产生了电荷 B . 元电荷e的数值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元电荷实际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C . 点电荷是静电学中的第一个理想模型,是指体积很小的带电体 D . A电荷受到B电荷的作用,是B电荷的电场对A电荷的作用
关于静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最早精确地测出了元电荷的数值 B . 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中性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带负电,失去电子就一定带正电 C . 由公式可知,在离带电体很近时,r接近于零,电场强度达无穷大 D . 感应起电是利用静电感应,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的过程 E . 飞机起落架的轮胎应该采用绝缘橡胶制成防止静电积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可知,电流越大,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就越多 B . 导体中没有电流时,说明导体内部的电荷没有移动 C . 摩擦起电,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而使物体产生了电荷 D . 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