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知识点题库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 . 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 . 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 . 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 . 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198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自治区中最早成立的是

A . 新疆自治区 B . 宁夏自治区 C . 内蒙古自治区 D . 西藏自治区
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的,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 . ①②④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A . 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 . 只有宪法才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 . 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 . 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图中的三个标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不同地区先后设立的管理制度。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 .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 .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 .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 .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有关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 .  投票方式的变化说明中国民主政治的确立 B . 人大代表名额由城乡平等转变为偏向大城市 C . 建国以来,民主政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D . 选举法的修改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

A .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12年8月,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等法律文件,对国会选举做了基本规定。根据规定,全国大约有10%的居民,即4000万人拥有选举权,比清末资政院选举的选民人数扩大了20多倍。从12月开始,全国各地进行选举。选民基本上是资本家,官僚和地主等。国民党、共和党等主要政党参与选举。各党政见多较空洞,要么内阁制或总统制,要么炫耀己党或攻击他党。竞选方法或张贴海报宣传,或旅行演说,或控制地方政权以操控选举,或请客送礼买选票。根据选举结果,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13年4月,第一届国会开幕。不少议员问政积极,仅众议院就提出19件弹劾案,173件质问书,涉及政府工作各个方面,先后迫使国务总理赵秉钧、财政总长周学熙辞职。11月,袁世凯政府解散国民党。国会因不足法定开会人数,被迫停止工作。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特点。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效果。

下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

A . 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B . 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C .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 . 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A . 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 . 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 . 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于(    )
A . 1956年 B . 1959年 C . 1954年 D . 1964年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此时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B . 各族人民都可以选举自己的人大代表 C . 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D . 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建立后, 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了,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对黄炎培此举理解正确的是(  )
A . 创办过继昌隆缫丝厂,对轻工业轻车熟路 B .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政 C . 宪法确立了中国 D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积极性
195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了。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在京的各中央委员在制定宪法草案时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 .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B .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C .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    )
A . 1949年 B . 1954年 C . 1956年 D . 1978年
1954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
A . 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B . 社会主义原则 C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 . 人民民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下列不属于20世纪50年代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是(    )
A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一国两制
《新全球史》写到“中国……新的政治制度在1954年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新的政治制度”是指(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社会主义制度 C . 人民民主制度 D . 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说明(   )
A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B . 群众参政能力提高 C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 D . 人民民主意识增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第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关于这部宪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确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 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明确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 . 规定人民政协的统战组织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