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近代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及失败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 . 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B . 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 . 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D . 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刺激
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民族出版业中,商务印书馆一家即独占半壁江山,其他众多出版社无法与其争锋,然而中华书局利用民国成立的政治机会,打出以“养成中华民国国民”为出版原则的旗号,快速崛起,并最终形成“商务”“中华”双雄对峙、共掀波澜的局面。中华书局的崛起说明(  )

A . 竞争策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B .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爱国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D . 辛亥革命为民族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据记载:1862年烟台开埠之时,英国商人将草帽辫(制作草帽的初级产品)手工编织方法教授于当地农民,先仅限于烟台一隅,后逐渐普及山东全省和华北一带。中国草帽辫输出值在1911年突破白银1000万两,1914年至1918年徘徊于300万两左右,1919年增至771万余两。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 英国市场的需求促进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B . 外国资产阶级剥削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C . 一战的爆发促进了山东地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外国殖民者的在华势力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 . 五四运动 B . 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 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 .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 . 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 .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材料一  盛宣传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定,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 (1) 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 (2) 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 (1) 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

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这种速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 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 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 . 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麦迪森数据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3.3%。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稳固政局中的社会经济进步 B . 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C . 外患消饵中的良好发展机遇 D .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928~1936年,我国实有的经过登记注册的公司数量从 394 家增加到了2702家,其实收资本总额也从1.75亿元上升到了7.97亿元。国内出现了更多实力较强、信用良好的民族股份公司。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 C .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 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在1912——1919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

A . 重工业发展迅速 B . 轻工业发展迅速 C . 民族工业独立发展 D . 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成就。面粉业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该时期最可能是(    )
A . 1895—1911年 B . 1912—1919年 C . 1937—1945年 D . 1946—1949年
下表是1914~1918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表中数据说明(    )

A . 政府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B . 华商企业的经营模式滞后 C . 一战中轻工业发展最快 D . 社会环境影响工业化进程
下表是1840—1913年间,外国列强在苏州设厂的数量和资本情况,其中1894—1913年间大幅增长是由于(    )

时间(年)

工厂数(家)

资本额(千元)

1840--1870

7

2802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A .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转变 B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D . 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势力大增
下表为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国矿业发展的情况(单位:万吨)造成这种状況的主要原因是(    )

A . 近代中国矿业开采技术的领先 B .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840年京口(镇江旧称)谏壁镇西彪村人朱兆怀在镇江城外大西路创立“朱恒顺糟淋坊”,生产百花酒,远销南北,并作为朝廷贡品,倍受尊崇;

(注:醋由酒出,有好酒才有可能做出好醋。)

1850年恒顺开始以酒糟制醋,朱氏因酒醋产业而成为镇江地方名商;镇江通商开埠后,促成朱恒顺糟淋坊扩大酒、醋生产规模,工商一体,自产自销;

1889年《丹徒县志》记载:“……京口黑醋,味极香美,四方争来货之”;

1908年恒顺百花酒在巴拿马赛会获金奖;

1910年恒顺滴醋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金牌奖,产品开始行销全国,出口南洋等地;

(注:南洋劝业会是清政府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的堪称中国历史上首个世界级博览会,历时半年,英美德日等36国参展,吸引30多万人次中外宾客参观。)

1926年朱氏后人经营不善,浙江镇海人李皋宇接盘恒顺,改字号为“恒顺源记酱醋糟坊”;

1928年恒顺依照金山寺图案绘制彩色商标,获中华民国注册局核准,金山香醋名称传用至今;

1933年恒顺香醋开始出口东南亚各国;

1935年成立镇江恒顺酱醋厂股份有限公司,当年产香醋已达500吨;

1946年李氏第二代李友芳开始重整恒顺业务;

1949年恒顺进入新时期,在人民政府帮助下,恢复生产,当年产醋42.85吨;

1955年成立公私合营镇江恒顺酱醋厂,当年产香醋达284.22吨;

1966年成立国营镇江恒顺酱醋厂(其后一度改名东方红酱醋厂,1976年以后恢复原名);

1979年恒顺兴建130年来的第一座香醋生产大楼,恒顺年产量突破2000吨;

1988年恒顺香醋、酱菜在第13届法国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获金奖;

1989年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工艺使恒顺香醋年产量达万吨,进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阶段;

1999年“恒顺”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恒顺企业集团发起设立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恒顺醋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酱醋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2010年恒顺香醋年产量达到18万吨……

——以上材料根据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相关资料整理

  1. (1) 依据以上大事年表,请将恒顺醋业170年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并标明划分标准。
  2. (2) 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结合所学,分析期间恒顺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4年,31岁风华正茂的梁漱溟辞去北大的教职,到山东曹州办学;后又到山东邹平,推动乡村建设运动,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建立乡村建设实验区与县政建设实验区,设立村学、乡学,实施广义的教育工程,如推行农业改良、建立乡建金融、整顿风俗等。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精神发展之路,首先要“走出乡村”,这样才能“与西洋文明接气”,并产生改造与建设乡村的要求;然后,又要“回到乡村”“建设新社会”同时也找到自我生命的归宿。他说中国文化的根,就有形的来说,就是“乡村”;就无形的来说,就是“中国人讲的老道理”,即一曰“伦理本位”二曰“教化,礼俗,自力”,三曰“人生向上之义”,四曰“崇尚贤者”。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选择:以乡村为根,以老道理为根,另开创出一个新文化。“开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这便是“乡村建设”。

——据钱理群《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提出的背景。
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导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因素有(   )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促进
③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推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下表为1920年和1936年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比重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年份

1920年

1936年

类型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农业总产值

165.20

100

199.23

100

商品经济

61.96

37.55

87.38

43.86

自然经济

103.24

62.45

111.85

56.14

A . 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B .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C .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