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中国自仿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A . 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 B . 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 . 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 . 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

A . 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 . 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C . 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 .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

A . 安全生产 B . 推翻清朝统治 C . 发展国力 D . 禁绝西方文化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 . 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 .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 . 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 . 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

A . 太平天国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后 D . 新中国成立后
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   )

A .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 .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 .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 D . 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从文风到词汇经历一次大换血。下列流行语体现20世纪90年代时代特征的是(  )
A . “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 . “市场体制”“因特网”“绿色食品” C . “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 D . “入世”“和谐社会”“拆迁”
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流均曾流连于此,而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一度获称“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大连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不包括(      )

A . 贫富分化严重 B . 殖民者客观推动城市化发展 C . 西方观念冲击 D . 近代工商业与交通业的推动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 . 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 . 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 D . 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西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民国初年流行起来。这表明西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由思想的传入 B . 政治人物的倡导 C . 西方文化的入侵 D . 生活方式的变化

下列关于右图中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 B . 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C . 曾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 . 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

A . 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 B . 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C . 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 D . 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 . 日本侵华不断扩大 B .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 . 革命根据地的兴起 D . 政府与媒体的倡导
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

A . 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 .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 . 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 . 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B . 远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 . 西餐已经普遍盛行 D . 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
在社会风俗方面,民国时期实现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主要方式是(    )

A . 维新派人士推动 B . 报刊宣传引导 C . 市民自发组织 D . 政府颁布法令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人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所谓“伦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在经济上,中国社会“隐然有一种共产”,并以“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在政治上,“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

——摘编自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1. (1) 根据材料,分析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包括(    )

①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②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③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④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最时髦的扮相,一部《霹雳舞)带动了蝙蝠衫、高帮运动鞋、发带的流行。此外,大垫肩、超短裙都是街头的风景,牛仔裤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从香港传来的萝卜裤成为潮流。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B . 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 . 内陆与香港密切联系 D . 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