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题库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 .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 .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 .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某项制度时说:“它依靠的是血缘或准血缘的宗法关系而非封建制度的法律原则。”下列制度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禅让制 B . 井田制 C . 嫡长子继承制 D . 郡县制
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终使鲁屈服。这表明当时(    )

A . 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B . 礼乐秩序受到挑战 C . 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D .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 .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 .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 .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西周学校制度为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与商代相比,虽有较大发展,但教师仍是政府官吏兼教导之责任,而非专门意义上的教师职责。这反映了西周(    )

A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 B . “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式 C . 封建统治者对教育的垄断 D . 教师职责专一地位较高
周代“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家国—体有利于维系统治 B . 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 C . 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 D . 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
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 .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C . 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 . 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
关于百家姓中的许姓,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勤勉有功,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宗法制 C . 分封制 D . 礼乐制度
分封制与内外服联盟相比(  )

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的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

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④各封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A . 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利弊?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这说明(    )
A .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 .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 .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 . 宗法制强调贵族间的血缘性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 B .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 .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 . 分封制逐渐瓦解
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候为郡县,不世官。”与此表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
A . 世官制 B . 宗法制 C . 分封制 D . 科举制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
A . 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 .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 .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 .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 B .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下表内容是春秋时期关于君主的几段记述。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春秋时期(    )

记述

出处

(春秋初年)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

《左传·庄公十四年》

(春秋初期)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左传·隐公五年》

(春秋中期)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

《左传·襄公十四年》

A . 君民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B . 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 C . 以民为本的意识日益浓厚 D . 忠君爱国的观念不断发展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 . 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 . 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 .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 . 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
A . 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 . 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 . 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 . 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