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知识点题库

良渚先民对玉器特别钟爱,他们制作的玉器造型独特,雕琢精细,种类较多,大多用于(    )


A . 礼仪场合 B . 战争武器 C . 货币流通 D . 生产工具
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有些仅仅是罗列史料,有些是对史料的解读,有些是史实的叙述,有些是对史事的评价。

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骨铲和蚌镰等;

②发现了粟、黍之类颗粒;

③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以上属于对史料的解读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坐落于大河流域,这主要是(  )

A . 古代水资源丰富 B . 鱼是当时的主要食物 C . 生产力水平低下 D . 船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古代社会以农为本 B . 政府注重精耕细作  C .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 各地民俗趋向一致
黍和稷应属于同一类农作物,黍去皮后叫黄米,有粘性;稷就是粟,俗称谷子,脱壳以后叫小米,没有粘性。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28次和10次。据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
A . 黍和稷都属于古代作物系列 B . 《诗经》是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 C . 黍和稷都是商周重要的农作物 D . 黍比稷更具生产生活实用性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符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
A .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 . 铁器的冶炼情况 C . 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 . 神农氏创造耒耜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 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
A .   原始农业的发展 B . 贫富分化的出现 C . 社会阶级的产生 D . 早期国家的形成
某电视片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应该是(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河姆渡遗址 D . 半坡遗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文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

A . ①大汶口文化 B . ②河姆渡文化 C . ③北京人遗址 D . ④元谋人遗址
2019 年 7 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 55 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 5000 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
A . 文化遗产 B . 自然遗产 C . 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距今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某一文化的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巢丝技术。该文化遗存是(   ) 
A . 大汶口文化 B . 龙山文化 C . 河姆渡文化 D . 仰韶文化
兴隆洼遗址形成3万多平方米的环壕聚落,内有成排的房屋百余间,中心位置的大型房屋内有人猪合葬墓,玉器成为标志身份的饰品,并出现石器集中生产的迹象。无论是平底简形罐和晚期出现的之字纹,还是以猪崇拜为重要内容的早期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都奠定了这地区“宗教取向”的社会发展传统。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兴隆洼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 B . 农业是推动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 C . 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原始村落 D . 兴隆洼遗址是穴居时代的典型
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时代,处于社会顶层的大墓,规模远超前代,随葬品数量却完全落于下风,而表现墓主人社会地位的因素增强,墓坑的规模形制、葬具的配套、随葬品的配伍关系、仪仗等制度性差别越发突出。这凸显出龙山文化(   )
A . 鲜明的世俗化印记 B . 万物有灵的心理习惯 C . 强烈的宗教化倾向 D . 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提出“满天星斗”的观点,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中原文明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众文明的核心;也有学者提出“重瓣花朵"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还分布着众多文明。对这些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

②早期中华文明多样性显著,总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局面

③中原文明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遭到质疑

④形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描述史前历史的重要学术手段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    )
A . 母系氏族社会 B . 父系氏族社会 C . 奴隶制社会 D . 早期国家形成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他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年是中国农历虎年,某校委托历史学社布置学校宣传栏。经学生讨论,决定选择不同时期“虎”形象的文物,制作“虎年看虎”主题展板。
  1. (1) 第一步:精选典型文物;

    社团精选了不同时期四件“虎”形象的文物,并搜寻到相关历史信息。

    若以制作年代先后制作展板,以上文物排序应为:

    展板一:→展板二:→展板三:→展板四:

  2. (2) 第二步:解读历史信息;

    文物本身包含了许多历史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回答诸多历史疑问。

    根据以上文物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同学答疑解惑:

    ①以上文物中,能够确定最精确制作时间的文物是(

    A.虎符    B.虎头    C.虎枕    D.虎卣

    ②从出土的杜虎符看,这枚左虎符的持有者是谁?他能否顺利调动 52人以上军队?(

    A.国君,能    B.杜地长官,能    C.国君,否    D.杜地长官,否

    ③玉虎头、虎食人卣并非中原出土,却呈现出鲜明的中原文化和技术特征,说明这些地方与中原必然存在(

    A.人口流动    B.商贸活动    C.殖民侵略    D.战争交锋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

①良渚文明是中国最早的文明  

②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

③夏商西周时期迈入阶级社会  

④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文化遗存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的是(    )

①仰韶文化   ②大汶口文化   ③河姆渡文化     ④良渚文化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