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字 知识点

   1、辽:创制契丹大、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4、蒙古文:蒙古文记录历史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少数民族文字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大宋皇帝”指谁?“北朝”指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3. (3) 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民族的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创制文字方面,进行了汉语拼音化最早尝试的是(   )
A . 契丹文字 B . 女真文字 C . 西夏文字 D . 八思巴字
在金太祖的授命下,“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这表明女真文的创设(   )
A . 推动了金朝国家体制的完善 B . 体现了汉族书法艺术的扩展 C . 推动了金朝学校教育的发展 D . 折射出民族交融的深度发展
《蒙古秘史》把蒙古的历史记录下来并载人史册,是一本被各国专家、学者评价为“蒙古民族创世纪”的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经典著作。该著作最初使用的文字是(    )
A . 契丹文字 B . 女真文字 C . 八思巴字 D . 畏兀体蒙古文
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的共同特点是都借鉴了(    )
A . 畏兀儿文字 B . 藏文字母 C . 汉字 D . 蒙古文
“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至道元宝”真(楷)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 . 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 B .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C . 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 D . 汉字应用深入社会各领域
有人评某书法大家在醉酒后的书法创作神态:“笔飞墨舞,其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犹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下列书法作品中与之风格一致的是(   )
A . B . C . D .
 1324年,元泰定帝元年八月,“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各行省,俾塑祀之”。关于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八思巴受成吉思汗委托创制而成 B . 为拼写蒙古语所专用 C . 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D . 为畏兀体蒙古文的形成奠定基础
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了元朝。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研究这段历史,可以参考的最早最可信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史记》 B . 《蒙古秘史》 C . 《资治通鉴》 D . 《马可·波罗行纪》
图中的壁画《散乐图》出土于河北宣化张氏家族墓(1093—1190年)。该壁画可以用来(    )

A . 了解北宋贵族社会生活状况 B . 考证《辽史·乐志》文字记载的真伪 C . 展示元杂剧当年的演出场景 D . 认知古代戏曲成熟阶段的角色形象
壬寅新春,来自全国三十多个地方博物馆的一百多件珍贵文物汇聚故宫博物院,生动呈现华夏大地“何以中国”。

  1. (1) 请将以上特展的部分展品,按其时间先后填入年代尺。(填字母)

  2. (2) 本次文物展以“何以中国”为主题,分为源、流、挥三个单元。请依据提示,选择下面合适的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填字母)

    单元主题

    说明材料

    源:

    E

    流:

    C

    汇:格物致知  汇流澄鉴

    A.《四库全书》    B.天文图碑拓片    D.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F.石磨盘、磨棒    G.生作在兹 启蒙奠基    H.血脉相依 多元荟萃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 .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 .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 . 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