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知识点

一、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明朝自洪武后,不设宰相,取消中书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事权至为集中。
二、设内阁,为皇帝辅助、办事机构。
三、中枢组织系统比宋、元简化;六部九卿系统较清,职责较明。
四、地方官制比唐、宋、元简明,惟道的设置较杂,至清不改。
五、在贵州建行省,加强了这一地区的管理。
六、采用土官制度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即以本族上层领袖为土官(即土司),可世袭。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明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胡惟庸等既诛,上谕文武百官曰:“朕欲割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这实质上反映了

A . 明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 .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C . 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 D . 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制度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以下有关明朝国家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废除了丞相,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 . 注重人才选拔,鼓励思想自由发展 C .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交往 D . 保护资本主义萌芽,扶植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
“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下列体现张居正“外 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 )
A .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 . 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 . 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 . 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明朝 D . 清朝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 . 表明内阁的职权范围明确 B . 体现阁臣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C .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 .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某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
A . 汉代内外朝制度 B . 唐代三省制度 C . 元代行省制度 D . 明代的内阁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1. (1) 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2. (2) 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 (4) 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 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 . ④是周公旦的封地 C . ①和②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 . 明成祖在③设立内阁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    )
A . 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 . 设立内阁分理政务 D . 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
A . 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 . 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 . 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 . 极权统治得到强化
史学大咖黄仁宇指出:“张居正不辞劳瘁,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所以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这说明内阁(   )
A . 是专为制约相权而设定的 B . 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的决策 C . 拥有制约皇帝的法定权力 D .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中国古代某皇帝宣布废除中书省,原属中书省的六部归皇帝直接管理。万官之首分散为各部的长官尚书,权力得以分散。据此判断该皇帝是(   )
A . 唐太宗 B . 宋太祖 C . 明太祖 D . 雍正帝
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  )
A . 票拟对谕旨形成有一定约束力 B . 票拟使内阁取得等同宰相的权力 C . 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 D . 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
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 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
A . 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 . 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 .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 .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强化 B . 地方权力过大 C . 降低行政效率 D . 政治固定不变
下面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A . 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 . 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 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 . 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如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 )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以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 .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 . 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 . 丞相制度被废除 D . 宦官专权控制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