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点

 

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点题库

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A . 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最后结局 B . 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C . 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D . 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

A .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 .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 .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D .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近代名人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诗中有“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揖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的诗句。据史实判断与该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 D . 抗日战争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抵抗列强侵略,捍卫民族尊严,中国军民谱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军作战指导计划》(1937年)

材料四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毛.泽东《祭黄帝文》(1937年)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诗描述了中日之间哪一年爆发的哪一战役?指挥“致远杀贼”的是哪位爱国将领?

  2. (2) 指出邱逢甲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与邱逢甲一起参加反割台斗争的爱国志士。

  3. (3) 为实现材料三中“确保山西”“力保淞沪要地”的目的,国民政府分别组织了哪些重大战役? 这些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如何?

  4. (4) 材料四中的“民族阵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坚决抵抗”的战争在近代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中国普通民众根本没有人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 .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 .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 . 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其中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①双方在朝鲜境内交战

②日军攻占天津、北京

③双方在陆上和海上均有交战

④战事涉及我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②③
《马关条约》在日本下关市的春帆楼签订,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开始的意思)于甲午之役”字样。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  )
A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客观形势 B . 甲午海战中日本失利对国力的削弱 C . 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甲午中日战争过程非常惨烈
下面地图为历史示意图,与图中内容最直接相关的是(    )

A .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 .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D .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1895年至1911年,上海新办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112家,占全国总数的25.1%,开办资本2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的28.6%。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
A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B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以下是《1895—1913年华资企业数及其创办资本表》,该表反映了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企业数

创办资本(1000中国元)

内地华资企业

229

33158

通商口岸华资企业

239

65057

A .  内地是全国经济发展重心 B .  通商口岸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更深 C .  民族企业发展受一战影响 D .  内地民族企业更易受外资企业 排挤
曾国藩、李鸿章等湘淮军将领上位督抚后,把地方的布政司、按察司等机构人员纳为自己的属员。此后,督抚专政成为惯例,即便不是湘淮将领出身的,也实掌全省军政。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 . 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 C . 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 D . 中央行政效能遭到冲击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该条款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美国军事学家马汉在研究甲午战争时强调,“日本似乎充分掌握了海军的目的就是控制海洋这一原理,并依此进行活动”,“舰队总是以攻击行动去达成战役目的”。而李鸿章认为“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
A . 海军实力不济 B . 海权观念落后 C . 防御力量薄弱 D . 重视舆论宣传
洋务运动期间,外国资本在华设厂不过百家,投资额在二三亿美元左右。甲午战争后四五年,外国在华设厂高达933家,投资总额增至十五亿美元左右。这反映出(    )
A . 洋务运动并未能开启近代化的大门 B .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中国已完全沦为殖民地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联署。这反映出(   )
A .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B . 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 C . 学习西方进入思想层面 D . 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随后一系列的战败,使得中国日益背上了天文数字的赔款”。在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中,单次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数额最多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日本 D . 俄国
1895年,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在评述意大利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俄德法三国施压日本时,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日本在最近的战争中为文明而战,打倒了野蛮,所有的文明国家都会从中受益。”这一观点说明(  )
A .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D . 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侵略罪行
 1898年5月,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奖励新制造的法规;10月,又颁布《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鼓励矿路商办,保护华商。这些举措表明当时(   )
A . 政府开始主导工业建设 B .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 洋务运动实现重大转变 D . 传统抑商政策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