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国(日)、意大利王国(意)、奥匈帝国(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大清帝国的武装侵略战争。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大清帝国之实。

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点题库

有学者认为:“八国联军惊醒了中国这头“沉睡的巨人”,……让中国人向世界看齐,不自觉的参与世界近代化进程”。对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B . 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惊醒中国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 . 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开始认识世界 D .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
下图所示徽章是百年前法国政府颁发给当时参与对华战争士兵的“中国战役纪念章”。徽章为银质,附章及章的背面分别印有“1900- C.HINE-1901”等字样。该徽章反映法国参与了哪次“中国战役”(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中法战争 C . 中日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自来图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文字出自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出现的背景是(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 D . 太平天国运动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恨的惨剧,莫过于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其中第二次被占领是(   )
A . 鸦片战争时期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 甲午战争时期 D .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 . 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C . 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 . 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图片_x0020_311033762

A .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B .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 . 国民大革命 D . 中华民族的奋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重大事件

1861年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901年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改外务部为外交部

1915年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1919年

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1928年

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943年

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谈判,废除“治外法权”,美英放弃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特权

1946年

中美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从上述重大事件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实行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 B .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 . 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 . 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 . 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 . 拆毁京津沿线炮台 D . 准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如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推测该侵华战争为(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金本位制已成为各大商业国的唯一本位货币制度。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银价的跌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要求中国将赔款折算成各国货币支付。根据当时国际货币汇率,清政府 每年在支付赔款本息之外,还要支付300万两左右的“镑亏”。1902年底,清政府正式请求美国政 府出面帮助稳定金本位国家与银本位国家之间的货币比价。美国试图通过普及金本位制稳定国际 汇率,便利其贸易和投资;同时,推进美元国际化,与长期主宰国际贸易的英镑展开竞争。1903年9月美国政府任命精琪为赴华“会议货币专使”,他提出17条建议,大致可分三方面:一是划一国内 货币,实行金汇兑制度;二是推行新币制和维持金银比价之法;三是中国币制改革应接受外国列强 的指导和监督,并聘请外国人全权主持中国币制改革。此外,他认为新货币制度有可能损害地方督 抚官员、钱庄甚至外国银行的利益,普通百姓对新币制缺乏了解,以及新币制须获得列强和外商的同情与支持等。1905年11月19日,清廷颁布上谕,公开宣布采用银本位制。

——摘编自崔志海《精琪访华与清末币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精琪来华主导清末币制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精琪货币改革方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历史教科书一直重视国防教育,表4是统编历史教科书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国防教育的部分史事。

时间

国防相关史事

说明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不再享有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42

虎门销烟、三元里乡民抗英

显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中国的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建立新式海陆军

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向近代化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大大加深了平殖民地化程度,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1895年

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

体现台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1895年以后

瓜分中国狂潮,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国防体系基本崩溃

1898年

戊戌变法期间,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统治者不能掌握国家权力,改革失败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

具有反帝爱国倾向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1911年

辛亥革命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历史教科书中国国防教育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清政府的改革”

时间

事件

1861年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街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1862年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

1863年

清政府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近代新式学堂);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

1875年

清政府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85年

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试备学堂。

1895年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维新变法思想迅速发展;清政府批准建立“天津中西学恩堂”,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

1898年

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戊成政变后继续保留。

1901年

清廷明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街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如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的影响是(   )

A .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地 C . 中国开始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D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某条约的附件中有如下条款:“如再怙恶不悛之徒,私立、擅入仇视各国人民各会,持械格斗,公然劫掠,将首从各犯,严密查拿,尽法惩治,决不宽贷。”此条约的签订(    )
A . 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B . 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 C . 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年登基,1901年去世,在位60余年。后人把她在位的时期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以下是这一时期发生的部分大事:

公元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公元1840~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阶段;公元1846年英国议会废除谷物法,两年后废除航海条例;公元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公元1852年H.斯宾塞的论文《进化的假说》发表,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公元1854年伦敦霍乱大流行,后被证明霍乱与水源卫生有关;公元185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形成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公元1859年英国

A.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充分论证了生物进化论;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公元1862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公元1868年英国在伦敦最先设置交通信号灯;公元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进行世界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为近代海洋科学的开端;公元1890年英国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公元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合适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国内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有的以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展开论述,有的以某一年份、某一阶段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如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王中亚《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等。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可就整个近代,也可就近代某一时段),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中国近代一些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应该是(   )
A .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李鸿章 B . 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C . 同盟会、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 .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统一战线、抗日
1856~1880年,清政府分别编纂了不同时期的中外交涉档案资料汇编《筹办夷务始末》;1904年,清朝官员王彦威辑成光绪时期《筹办洋务始末记》,并未刊印;其子予以补辑,定名《清季外交史料》于1934年出版。上述资料汇编名称的变化最能反映(   )
A . 历史发展的时代性 B . 夷洋观念逐渐转变 C . 中国外资出现困境 D . 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西医”和“中医”在清末已经成为习用语,不过也有人对此抱有异议。……例如1909年在由一批华人西医创办的《医学卫生报》上有文章说:“西医之入中国,几近百年,至今犹有西医之名,可耻也。日本初亦有所谓汉医,自荷兰医之输入,则有所谓兰医。维新以来,其国人之从事于医学者,类能发为新理,流声于时……日本在今日已久无汉医、兰医、洋医之名,统言之不过医学而已。未有如中国之尚有所谓中医、西医者也。呜呼,中国何日始泯西医之名词哉。”

――郑洪《名分攸关近代政制中的中西医称谓之争》

材料二:在近代中西医论战中,人们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将中医振兴与民族振兴挂上钩,这是因为中医蕴含深厚的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中存在的一种永恒的文化精神构筑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从西医东渐到今天的中医现代化,从汇通学派到今天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始终没有在吸收消化外来医学的过程中丧失自身文化特色,并在冲击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性、民族性、主体性,也即文化的自觉性。

——王小丁,张宗明《近代中西医论战的文化反思》

  1. (1) 指出材料一中“一批华人西医”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分析“西医入中国,几近百年”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西医论战”的实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医现代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