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点题库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 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C . 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的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十五大上确立了

A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 . 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 .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94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 . 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 .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D .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9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

A . 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五”计划规定的对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比当年苏联还大,制造生产资料的投资高出苏联“一五”计划执行结果的2.9%。规划新改建15个限额以上和23个限额以下的钢铁企业、107个限额以上电力工业项目、194个限额以上煤矿建设项目以及80多个主要机器制造工业项目等。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材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五: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表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77.6%

59.7%

集体所有制经济

22.4%

34.6%

其它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一五”计划采取的方针。采取这一方针的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析6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据材料四可知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4. (4) 根据材料五分析,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阐述其成因。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 

A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应是(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中共十四大 C .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 中共十五大
对外贸易是我国历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文明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而此时英国人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由于不了解英国的国力和国威,终于自食其果。

——据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二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三原则是:世贸组织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编自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

  1. (1)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所谓“英国的国力和国威”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2. (2) 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年努力”的过程,并阐述对中国入世三原则的看法。

观察过去25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1992年—2005年,是因为实行了(    )

A . 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曾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论断(    )
A . 阐述的是政治路线的问题 B . 解决的是经济发展手段问题 C . 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D .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 .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 . 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 . 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对政策作出了重要调整,主要表现在(    )
A . 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C . 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 D .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实物分配、低租金的福利性城镇住房制度。当时住房建设统一按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安排,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90%以上)靠财政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均需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受基本建设规模成为一种福利待遇,甚至其维修也由国家负责。

——曹幸仁《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变迁看房产宏观调控》

材料二:1980年1月,苏星在《红旗》杂志第二期发表了《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证住宅是个人消费品,而且依然是商品,私人购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矛盾。……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1604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在进行住房改革的试点工作,共向个人出售了1095.8万平方米的住宅。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住房的改革变迁》

材料三:从2005年开始,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高歌,几年来房价同比月涨幅在1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当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批租土地,盲目进行大规模拆迁,依靠房地产投资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土地收益、房地产税费来直接填充地方财政,一些不法开发商炒卖地皮,人为抬高房价,“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一些利益集团演变成畸形的增长模式,老百姓含义供需矛盾突出时,“解决人民住房需求”再次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住房的改革变迁》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 (2) 材料二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住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请你就应如何解决城市的住房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993年,受国内钢材供给缺口扩大,价格暴涨的影响,大量的中小企业进入到钢铁行业中,新建企业往往起点比较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因此形成了大量落后产能。发生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 . 实行“包产到户”政策 B .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兴起 D .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主要表现为(    )
A . 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 B . 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C .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D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
《他改变了中国》一书提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有三个“解放思想”的关键时期:1978年、1992年和1997年。在第三个时期取得的“解放思想”的标志性成就是(    )
A . 正式提出创办经济特区 B .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 .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作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3. (3) 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A .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 .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 .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首创包产到户的小岗生产队所在的安徽凤阳县,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一点粮食,国家先后补贴拨济1.9亿公斤粮食,但在实行包产到户后,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公斤。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指出当时中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积极影响。
  3. (3) 材料三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经济存在的什么问题?他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