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点题库

在近代史上,日本曾对中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日本发动两次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

A . 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B . 为了满足本国人民的要求 C . 为了满足本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D . 日本本身是个好战的民族
毛.泽东曾经总结“1840年起,几乎世界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的原因是

A . 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 . 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 . 中国的近代化尚未起步 D . 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A . 香港 B . 台湾 C . 东北 D . 南京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该项规定出自

A . 《辛丑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询问对策,李鸿章愤怒地说:“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呶呶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 .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 . 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C . 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D . 敌军的强大和情报的缺失
慈禧曾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的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阻拦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   )

A . 太平军  B . 清朝士兵  C . 义和团  D . 北洋新军
1895年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联中“割地”是指  

A .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新界给英国 B . 割黑龙江以北给沙俄 C . 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D .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 . 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 . 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 .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描述的“入侵”是指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 ( )

A .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 .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 . 满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需要 D .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这两场斗争都是( )

A . 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斗争 B . 以攻击外国教堂、租界为目标 C . 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群众 D . 被清朝出卖而失败
《马关条约》签订后,某大国立即提出:“决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如果有战争的必要,我们就坚决行动。”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就会成为中国的救星”,清政府“就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该大国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德国 D . 俄国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下图图中布上的英文字母为“CHINA”,判断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那一次战争之后(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 . 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C . 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 .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开始沦为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分别以什么条约的签订为标志(     )

A . 《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B .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C . 《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D .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1901年本应是一个迎接新世纪的喜庆年,却是中国人民极为黑暗痛苦的一年,因为这一年( )

A . 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侵略中国 B . 八国联军开始侵华,中国人民开始经历一场劫难 C . 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 .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