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知识点题库

有关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人为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大量砍伐森林,使植被吸收二氧化的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增多 B . 工农业等生产活动消耗大量能源是以矿物能源为主,燃烧后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C . 生活取暖、餐饮等以及汽车尾气也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D . 火山喷发的气体中也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是 (    )

A . 高纬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B . 海平面上升 C . 全世界所有地区气温都升高 D . 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正确做法是(   )

①禁止燃烧化石燃料②大力开发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④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读“1983~2003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 (1) 1983~2003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 . 降幅超过升幅 B . 逐年上升 C . 升高约2.1℃ D . 波动上升
  2. (2) 为减缓气候变化,人类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A . 加强对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 B . 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对太阳能、核电、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C . 加快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 . 禁止使用排放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种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 (1) 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A . 全年平均气温高 B . 大气降水较多 C . 纬度和海拔都高 D . 土壤发育程度低
  2. (2) 这种资源(  )
    A . 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 B . 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 .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 . 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
2013年9月10日,中远集团“永盛号”货轮停靠荷兰鹿特丹港,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线完成亚欧航线的中国商船,也证明了北极东北航线已经初步具备了通航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东北航线通航条件的不断改善主要是因为(    )
    A . 技术发展,大型船舶出现 B . 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缩小 C . 生态恶化,北极熊数量减少 D . 北冰洋大量油气资源的发现
  2. (2) 中欧海洋航运,与传统苏伊士航线相比,北极航线(    )
    A . 单位距离能源消耗少 B . 通航时间长 C . 船舶的维修费用较高 D . 航行里程长
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1) 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
    A . 淡水枯竭 B . 气候变暖 C . 臭氧层破坏 D . 酸雨危害
  2. (2) 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 . 岛屿封闭 B . 地形单调 C . 人类破坏 D . 降水过多
读近30年中国266种鸟类栖息地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表,完成下面小题。

  1. (1) 引起中国鸟类栖息地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 自然灾害增多 B . 全球气候变暖 C . 栖息地的破坏 D . 人类过度捕杀
  2. (2) 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鸟类停留时间延长7.95天。这意味着温度增高趋势较强的区域(    )

    ①秋季鸟类离开的日期延迟

    ②秋季鸟类离开的时间提前

    ③春/夏季鸟类到达的时间延迟

    ④春/夏季鸟类到达的时间提前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 . 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 . 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 . 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 . 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 . 冰原带 B . 温带草原带 C . 苔原带 D . 亚寒带针叶林带
  2. (2) 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 . 收集大气降水 B . 获取更多光照 C . 抵抗冬季寒冷 D . 吸收地下水分
  3. (3) 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 . 人工播种 B . 降水减少 C . 气候变暖 D . 冻土增厚
陆缘冰一般是指位于南极大陆边缘、与大陆相连的浮动冰层,通常在冰河流入海洋的过程中形成。陆缘冰本身的解体融化对海平面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随着它的解体,原先受其保护的冰河等往往会加速融化,这不仅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还可能对洋流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很关注陆缘冰的命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南极陆缘冰面积最小的月份是()
    A . 2月 B . 5月 C . 9月 D . 11月
  2. (2) 与南极陆缘冰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 . 强劲东北风的影响 B . 干燥气候的影响 C . 西风漂流的影响 D . 大陆边缘海域面积广阔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北端,海拔在3000米至6000米之间,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该地区山高谷深,自然环境恶劣,冬天天气寒冷,平均气温达到零下25℃,昼夜温差巨大,高山荒漠地貌贫瘠如月球表面,这里就像一块神秘的“月之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给这里带来严重的用水危机,尤其是在每年4、5月份的播种期,因为缺水,河谷种植业与山地畜牧业无法进行,旱情愈演愈烈,拉达克一些村民开始逃离家园,成为“气候变化难民”。

材料三 机械工程师旺茨桑马,发明了“冰雪佛塔”(下图),他将上游河床下的地下水用管引到低地。水自上而下喷涌而出,在零下20℃甚至更低的气温下,立即结成冰凌,这样一层层覆盖下来,像是冰川形成的过程。但冰塔的融化非常缓慢。3月中旬,当所有平坦地面上的冰融化后,冰塔还矗立着,气温接近30℃时,出现了绿叶茂盛的树木与雪白冰塔并存的罕见景象,直到5月18日,冰塔才完全消融。

  1. (1) 分析拉达克地区成为“月之地”的原因。
  2. (2) 分析拉达克部分村民变为“气候变化难民”的原因。
  3. (3) 简述大规模建造“冰雪佛塔”对拉达克自然环境的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卫星监测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在2000~2017年全球绿地面积增长贡献中分居第一、第二位。其中,中国贡献了全球25%的绿地增加面积,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下表为中印两国新增绿地及谷物(主要粮食作物)相关数据。下图示意森林绿地对自然环境的部分调节作用。

国家

2000~2017年

新增绿地面积占比(%)

2017年谷物收获面积

(千公顷)

2017年谷物总产量

(万吨)

森林

农田

其他

中国

42.0

32.0

26.0

102493.1

61793.0

印度

4.4

82.0

13.6

99220.0

31361.0

  1. (1) 森林绿地增加对植被蒸散发、土壤直接蒸发等都具有调节作用。使用符号“+”或者“-”在上图的A,B,C处填写出森林绿地增加的调节作用(符号“+”表示增加、增强、上升,符号“-”表示减小、减弱、下降)。
  2. (2) 概括印度新增绿地结构特点,并从粮食生产角度分析其原因。
  3. (3) 有研究表明,印度农田绿地大规模灌溉增加了所在区域降水,分析其成因。
  4. (4) 我国森林大面积增加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说明理由。
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在21世纪将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 ℃~6.4 ℃。

材料二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 (1) 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b

    c;d

  2. (2) 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 (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通过某些措施,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零排放”。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30·60”目标。完成下面小题。
  1. (1) 人类活动产生的巨量碳排放量,最可能引起下列地理界线发生变化的是(   )

    ①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  ②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上移

    ③水稻、小麦的生长边界线向低纬度推移  ④橡胶、甘蔗栽培的界线向高纬度推移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2. (2) 有利于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的措施是(   )

    ①加大煤炭的消费量,尽早实现碳达峰  ②限制钢铁产业发展,减少煤炭使用量

    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④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推动能源高效配置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玉龙雪山(26°59´N~27°17´N,100°04´E~100°15´E)位于横断山南端,南北长35km,东西宽18km,主要受高空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环流影响。玉龙雪山是亚欧大陆距赤道最近的冰川区,分布有15条现代冰川,其中最大的白水1号冰川位于其东坡,长2.26km,面积1.32km2。下表为白水1号冰川2008-2013年物质平衡与累积面积比例(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非消融区的冰川面积与冰川总面积之比)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2008—2009

2009—2010

2010—2011

2011—2012

2012—2013

物质平衡(mmw.c)

-1017

-1476

-907

-1709

-1892

累积面积比例(%)

0.06

0

0

0

0

  1. (1) 观测表明,在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下,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面临的是(   )
    A . 面积的缩小 B . 整体的消失 C . 雪线的上升 D . 厚度的减小
  2. (2) 白水1号冰川的物质平衡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在(   )
    A . 冬季大于零 B . 夏季大于零 C . 冬季等于零 D . 夏季等于零
洞穴石笋的δ18O值可以反映形成时的气候环境。一般情况下,在气候处于暖湿的时期,洞穴内碳酸钙中δ18O值偏小。下图示意贵州董哥洞石笋不同年龄部位的δ18O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根据董哥洞石笋818O值的记载,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大约在(   )
    A . 距今16000~15500年 B . 距今12000~10500年 C . 距今9000~6000年 D . 距今4000~2000年
  2. (2) 用洞穴石笋作为气候演变的研究资料,具有的优势包括(   )

    ①沉积速率快②时间精度高③受外界干扰小④时间跨度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松嫩平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该地种植的主要作物有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其中大豆、玉米喜温,小麦喜凉。近30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松嫩平原农业生产发生较大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全球气候变暖对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包括(   )
    A . 农业生产稳定性降低 B . 农业成本增加 C . 作物产量波动性增大 D . 土壤肥力增加
  2. (2)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松嫩平原可采取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   )

    ①调整作物布局②提高机械化水平③培育耐旱作物④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冰雪消融影响显著。下图为1961-2012年天山冰雪面积随海拔升高的累积退缩率。调查发现,与4000-5000米相比,天山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冰雪覆盖率较高,但冰雪面积较小;5000米以上区域冰雪覆盖率夏季高于冬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海拔/米

﹤3000

3000~4000

4000~5000

﹥5000

累积退缩率

2.35

3.06

3.40

3.42

  1. (1) 图中数据表明,随海拔升高天山冰川退缩速度变化表现为(   )
    A . 慢→快 B . 快→慢 C . 快→慢→快 D . 慢→快→慢
  2. (2) 天山5000米以上区域冰雪覆盖率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 . 植被覆盖高 B . 降雪较多 C . 风力较大 D . 融雪量较小
  3. (3) 天山5000米以上区域冰雪面积较小主要是因为(   )
    A . 太阳辐射强 B . 大气降水少 C . 山体面积小 D . 山体坡度小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曾出现过多次气候显著降温变冷的时期,称为冰期,两次冰期之间为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末次冰期距今约7万年至1.15万年。气温是影响丽江云杉分布的首要因素。图a、b分别示意现代和末次冰盛期丽江云杉的主要分布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从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之前)到末次冰盛期,利于丽江云杉向北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形 B . 气候 C . 河流 D . 土壤
  2. (2) 据图示信息推测,丽江云杉的习性应是(   )
    A . 喜光照 B . 喜湿润 C . 喜温凉 D . 耐干旱
  3. (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今后丽江云杉的分布范围将(   )
    A . 扩大 B . 缩小 C . 东移 D . 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