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 知识点题库

某学校的生物科技活动小组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生长繁殖情况。他们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哪个水平(   )

A . 个体水平 B . 种群水平 C . 群落水平 D . 生态系统
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直接破坏了该害虫种群的(   ),使种群内个体不能正常交配,从而达到防虫治虫的目的。

A . 种群密度 B . 性别比例 C . 年龄组成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 . 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特征分别属于(  )

A . 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 . 生物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 . 种群、一条鲤鱼 D . 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请回答:
  1. (1) 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取样.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野兔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野兔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2. (2) 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3. (3)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4. (4) 图1为一小型植物园的一个花圃,在花圃中育有牵牛花(蔓生)和向日葵.某校高二学生对该花圃上的某种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制订了如下方案:

    请回答:

    ①确定调查对象:花圃中栽有漂亮的牵牛花和向日葵,在确定调查对象时应选择的调查对象是比较合适.

    ②确定样方: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为宜;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③计数及种群密度的计算: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该种群密度值应为各样方种群密度的

    ④图2是调查时确定的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⑤如表是同学们调查花圃上某植物的结果统计,该植物的种群密度为株/m2

    样方/m2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2

    3

    3

    4

    6

    4

    2

    3

    3

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A . 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 . 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 . 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 . 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湿地,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湿地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

年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 (1) 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研究表明:该生物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人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 (2) 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某人侵害虫种群密度,如用(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该物质属于信息.
  3. (3) 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的种类及数量.
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1. (1) 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 (2) 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度的最简单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较高、较低、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期(早、中、晩)最高.
  3. (3) 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加刷,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 丁为年龄组成,稳定型的出生率最大 D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 . 某草原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田鼠提供了良好环境,田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田鼠种群数量下降,该草原群落的丰富度也将随之下降 C .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环节越多,人可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下图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是对下述三图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 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 . 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 . 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 . 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
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地球环境容纳量 B . 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控制人口增长 C . 人口动态变化应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D . 近现代以来人口的过度增长,源自发达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
对下列生物学实验进行结果预测或分析讨论。
  1. (1)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菜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热(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请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该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法,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型。

  2. (2) 现有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简单有效地测定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结果如表,请依据资料回答:

    说明:1."+”表示加,“一”表示不添加。2.加入的亚甲基蓝结晶小,溶解后使溶液呈色,对溶液浓度影响忽咯不计。

    ①实验原理:当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在外界溶液中时,若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则细胞失水而使外界溶液。若植物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而使外界溶液。而这一生理过程可通过亚甲基蓝蓝色小液滴(在对应的无色外界溶液中)的浮沉来判断。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观察指标是,实验结论是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约相当于的蔗糖溶液。

    ③用某组溶液操作到第④步时,通过显微观察该组叶片细胞发现有质壁分离现象,即可预测b中的蓝色小液滴会。若发现这5组的实验结果是蓝色小液滴均上浮,实验应如何改进?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由图甲可知,B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 . 生产者净生产量就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 . 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 由图乙可知,E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多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 B .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C . 一个种群中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D . 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

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 .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 . 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 . 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 .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在一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 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 . 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 . 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 . 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朝生暮死”的蜉蝣,其成虫不进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下列能够表示蜉蝣在繁殖季节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的是(  )
A . B . C . D .
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种群分布型的角度考虑,栽培玉米时应遵循、合理密植的原则,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
  2. (2) 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王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

    (A.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3. (3) 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被淘汰。
  4. (4) 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化学防治、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方法。下列关于农业害虫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害虫的繁殖季节施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B . 田间的稻草人飘带随风摆动可以给害虫提供行为信息 C . 采用黑光灯诱捕害虫也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其原因是诱捕降低了害虫的性别比例 D . 喷施农药杀死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更有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