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工程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灾,究其原因是上游地区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这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  )                    

A . 过度依赖煤、石油等能源 B . 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C . 过分依赖农家肥,造成土壤结构破坏 D . 对水资源缺少足够的认识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与石油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态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基本原理 B . 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 石油农业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环境污染 D . 石油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解决了世界粮食危机问题
近年来苏北各地规模化养殖发展很快,畜牧业已逐步由农村副业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但规模化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必须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右图是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人工湿地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和

(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3)该人工湿地中的浮游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污水中有机物分解,为藻类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 .

(4)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生态位的变化趋势是 ;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图1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中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开始,食用菌和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属于 

(2)农民通过建造沼气池,栽培食用菌,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3)生产上,可利用酵母菌通过分解农作物的秸秆获得酒精.某校的生物探究小组对“固定化酵母细胞与活化的鲜酵母细胞比较,最适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实验设计的部分思路如下.

[实验用具]:烧杯、图2装置若干套、活化的鲜酵母菌液、同种酵母菌制成的凝胶珠、适宜浓度的秸秆研磨液、配制好的pH分别为4、5、6、7、8的缓冲液.

[实验步骤]:

Ⅰ.取图2装置5套,加入等量的秸秆研磨液,编号A、B、C、D、E;

Ⅱ.调节各锥形瓶中秸秆研磨液pH分别为4、5、6、7、8;

Ⅲ.各锥形瓶加入等量的酵母菌凝胶珠;

Ⅳ.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各瓶红色液滴移动距离.

①实验步骤IV中所说的相同的“适宜条件”,最重要的是 .

②仅根据上述实验步骤I﹣IV并不能得出“pH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结论,原因是原实验步骤没有设计 ,无法从数据的比较上得出结论.

③如果实验设计无误,实验的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 ,另一种 .

④设计一个改正实验步骤后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如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喷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

  1. (1) 点是防治的开始点.
  2. (2) F﹣I段种群数量已经没有明显波动,说明
  3. (3) 指出生物防治害虫的优点:
  4. (4) 进行生物防治主要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
  5. (5) 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用生态学原理解释其目的在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必须注意对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通过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提高作物产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之一 B . 作物轮作、套种,以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属于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 C . 可通过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等措施使被破坏的湿地自然恢复 D . 人类某些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霾天气,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
生态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图模式1、模式2是两种生态农业模式,试分析:

  1. (1) 在模式1中,必须注意某种鱼的投入数量,不宜超过该鱼在生态系统中的.鱼塘中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
  2. (2) 如图一表示鱼塘中鲢鱼平均尾重变化情况,根据图示结果,最佳捕捞时间是在投放后的个月左右.
  3. (3) 模式2中,光能输入生态系统的途径是,沼气池中的产甲烷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成分.在研究温度对沼气产量的影响时,某实验小组得到图二所示曲线,试分析出现两个波峰的原因
  4. (4) 建立以沼气为中心的“四位一体”生态工程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将猪舍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其原因是
“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主要是利用林果和农作物在时空上资源利用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果树行间开阔地带种植粮食、蔬菜等,形成农林复合种植模式.
  1. (1) 农林复合种植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提高了对的利用能力,从而提高了粮果等产量.
  2. (2) 某种害虫靠吸食绿色植物茎叶里面的汁液为生,此害虫与该植物的关系是(填“擅食”或“寄生”);为了控制害虫的数量,我们可以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成虫,性外激素属于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的功能.
  3.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的过程,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原因是
下图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后,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解。请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 (1)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该生态系统的最大优点是
  2. (2) 该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使废物资源化 B . 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有利于保护环境 C . 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D . 人占主导地位,是其它生物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3. (3) 该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种生物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4. (4) 蘑菇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5. (5) 可以向沼气池添加的产气原料是;该池要接种的菌种是产甲烷杆菌,接种后要想产出沼气,必须采取的措施是,理由是
  6. (6) 该系统设计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
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 .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提高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机肥料的吸收效率 D .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桑葚鱼塘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如下图)。下列有关“桑葚鱼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 . 该生态系统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 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得到较好的保护 D . 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需要人的干预
下图是某生态农场以沼气为纽带,联动农作物种植、蚯蚓养殖、养鱼、养鸡、养鸭等产业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蘑菇房中的蘑菇等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2. (2) 该生态农场实现了生活垃圾、动物粪便、沼渣和沼液的充分利用,利用了生态学的原理。养鱼场的池塘不用换水,池底干干净净,每天只需补充蒸发水,所有生物正常生存,说明该池塘具有能力。
  3. (3) 利用沼气燃烧为鸡舍延长照明时间,提高产蛋率;利用性外激素诱捕果园中的害虫。这些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该农场果园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
  4. (4) 该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是
如图是某生态工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 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 . 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 . 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D . 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于在荫蔽环境生长,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捕食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该生态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 . 放养鸭子的数量要与红萍生长量协调平衡 C . 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D . 水稻和红萍垂直分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生态农业是一个在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 . 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 . 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 . 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方法防治
甲鱼养殖池的水体因为大量投放饵料而污染严重。为了改善甲鱼养殖池水质,有人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甲鱼养殖池水的净化生态系统,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建立该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 .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加速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 .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蔬菜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 . 蔬菜获得养殖池水中的物质和能量,既增加效益又降低环境污染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态农业通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B .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 . 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
广东台山推行“青蟹-海水稻”共作模式,海水稻为青蟹提供阴凉隐蔽的栖息场所,青蟹会捕食稻田里的害虫、杂草及人工投喂的蓝蛤,在觅食过程中还能为海水稻松土,从而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促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青蟹-海水稻”共作模式是运用群落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2. (2) 与单独种、养相比,“青蟹-海水稻”共作,稻、蟹的产量和品质更高,生态效益更加显著。其原因是:
  3. (3) 种植海水稻后该盐碱地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演替,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是,原因是
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A .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多级利用,使废物资源化 B . 遵循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 C . 努力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D . 加强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猪一沼一果”是我国一种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但是某养猪场将产生的有机废水大量排入附近水体后,导致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人员开发出下图所示污水净化系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过多的氮、磷等,而且对绿色植物定期采收直接用作饲料、加工成绿肥,使该污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1~2年内得以恢复。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1)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的工程体系。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它的理论基础是
  2. (2) 在“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模式中,以沼气工程为中心,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副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答出两点)原理。图示污水净化系统中,氧化塘后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高,其氧气主要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