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国家电话电报公司等。这些组织的产生(    )

①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②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③推进了大工业发展      

④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
A . 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 . 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 . 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 . 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䃜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 . 战国 B . 西汉 C . 南北朝 D . 北宋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大学的学术殿堂。”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 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C .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 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界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上述内容反映出当时德国(    )
A . 有法西斯主义传统 B . 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C . 实行君主立宪制 D . 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在1876年世博会上,日本馆大于中国馆,且展品较为丰富,但日本仍从世博会上订购了大量机器产品,其直接目的是(    )
A . 满足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生活需要 B . 适应明治维新后工业革命的进行 C . 促进本国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 D . 发展军事工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
非选择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材料五: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上”指谁?他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 (3) 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4. (4) 你同意材料五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说明理由。(只答观点,没有阐述理由,不得分)

民国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时代与曙光与危机》中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社会了。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 . 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C . 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增强 D . 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二战后,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有(    )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发展经济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④企业经营中推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法兰西第一帝国、“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共同点是(     )
A . 由政变建立政权 B .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D . 通过合法途径建立政权

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1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的办厂诱导                 B.外国资本的大力援助

C.清朝政府的放宽限制                 D.西方列强的放松侵略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泸州起义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泸州市,为纪念杨闇公、刘伯承领导的泸州保卫战。该碑总高19.26米,基座边长12.1米,寓含泸州起义时间。这次起义被称为南昌起义的预演。这次起义

A.是领导武装起义的尝试              B.表明工作重心转移至农村

C.宣告国共合作正式破裂              D.贯彻执行八七会议总方针

 

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两人的政治观点并不一致。康有为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中国人“既缺乏政治习惯”,又“不识团体公益”,所以没有当共和国民的资格,只能实行君主立宪。而孙中山则主张“民为邦本”“主权在民”,实行共和。

据此回答:

   1)比较两人民主思想的异同.

    (2)分析两人不同思想观点产生的原因。

  (3)简要评价康有为、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历史地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该管文武官员及地方甲长,同谋打造者,徒三年;明知打造不行举首者,官革职,兵民杖一百”。1703年又限定“双桅船梁头不得过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头者,不得过二十四名”。

                                    ——摘编自《中国清代外交特点》

材料二  1715年,俄国在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地分别建立了领事馆,为外贸商人提供业务上的方便。彼得(一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扶植本国工商业的发展。1724年颁布关税法,对进口的外国商品征收高关税,以限制西欧工商业同俄国竟争。

——严鋕钰《彼得一世与康熙皇帝之比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和彼得一世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并从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其政策产生的影响。

2)简析康熙帝和彼得一世实行不同经济政策的原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 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子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C.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  )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恩格斯在晚年不但高度评价了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模式,还认为它是从私有制向真正的公有制过渡的模式。这反映出恩格斯
A. 借鉴资本主义私有模式
B. 放弃了“暴力革命”的理论
C. 对共产主义理论自我反思
D. 认同资本主义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