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书有《为吏之道》的竹简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为吏之道》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其开宗明义:“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韱(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表明秦朝
A.贯彻礼法兼施治国思想 B.重视规范官僚的政治行为
C.内圣外王思想已然确立 D.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20·安徽“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检测·25)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察举制
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B.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C.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D.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后来又增加“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一环节。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克服了任人唯亲的弊端 B.推动文官制度不断发展
C.改变了以德选官的原则 D.促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汇武帝时,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并逐渐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此举
A.旨在解决西汉的王国问题 B.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
C.践行了“天人感应”理念 D.适应了集权政治需要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此材料主要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
C.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严重束缚了读书人思想自由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官府设立“谱局”,专职修家谱,强调先世官阶履历。北宋时政府罢“谱局”,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注重记录当世族人的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
A.地方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大 B.宗法血缘观念的日益淡薄
C.家谱的社会功能不断衰退 D.社会阶层流动性日益增强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哈佛中国史》认为,宋代形成了“士大夫政治”。所谓土大夫政治,是相对于“门阀政治”而言的,指由皇帝和土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士大夫政治”
A.有利于宋代行政机构高效运转 B.反映宋代皇权不断弱化
C.得益于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D.表明藩镇权力急剧膨胀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旨在
A.平衡南北势力 B.打击南方官僚士大夫
C.加强中央集权 D.保证选官公平和公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乡试考官中,房考官是实际的阅卷官,例由该省进士、举人出身的现任知县担任,雍正五年以临省举人、进士出身的在家候选官员充任。这一变化(  )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C.促进了科考的公平公正 D.体现了君主专制集权加强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 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 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 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这一做法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
A.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 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C.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 D.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政府被议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C.改革目的是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 D.责任内阁制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施的“政党分赃制"导致政府官员党派化。其后,1883 年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党派矛盾激化 B.人治走向法治
C.政府腐败严重 D.分权制衡完善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 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 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
A.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
B.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
C.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
D.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20.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理论化、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意志,官僚制度中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也就被削弱。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甚至为了迎合上意,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因此,中国古代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3年,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洛斯科特提出一份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但未获得议会通过。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世界历史: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两国官僚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2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指出,中国古代政权机构中虽一直有监察机构,但“中国从古以来,本有御史台主持风宪,然亦不过君主的奴仆,没有中用的道理”。而近代西方民主立宪国家,虽有监察机构,但“立法机关兼有监督的权限,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孙中山创造性地提出,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专管监督的机关,“这机关定要独立”,它“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
——摘编自经盛鸿《孙中山与中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
材料二:1809年,瑞典国会在当年制定的民主宪法中规定设立一名监察专员,督查文武百官。此后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监察专员制度。英国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可以终身任职,直至65岁退休。只有在本人要求辞职,或因行为不端、问题严重,受到议会上下两院弹劾的情况下,方可辞职或撤职……美国监察长办公室官员不管原来属于什么党派,必须脱离党派活动,不能参加竞选,不能帮人筹款。
——摘编自李景平《中外行政监察制度比较及其启示》
材料三: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其中第5条从总体上规定了国家监察工作应当“权责对等,严格监督”,第八章进一步规定了被监察人员与监察机关及监察人员的相应责任,奠定了监察治理责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任颖《国家监察治理领域的责任制度设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关于行政监察的主张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意义。
22. 详细信息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材料二 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成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美国在选拨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因为在美国人心中,政府官员最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者。1978年,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文官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郑易平《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对其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3)根据材料三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