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一10月月考语文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绮罗 qí B. 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huò D. 脂粉气 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D.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C. 沈从文认为其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的生存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3】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条加以概括。
3.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习 B. 平伐其功 伐:夸耀。
C. 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D. 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治乱之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B. 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 ①为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届原造为宪令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 ①②⑥ B. ③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 屈原称颂的远古的帝喾,近古的齐桓公,中古的商汤、周武王,是其心目中理想贤君的榜样。
C. 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 屈原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作者在这里也批评了屈原不善于变通的一面。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终日不成章 黑质而白章
B. 泣涕零如雨 惟草木之零落兮
C. 河汉清且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 相去复几许 一去三十年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操吴戈兮被犀甲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C. 泽被后世 D. 身被二十余创
【7】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高阳之苗裔兮 裔:后代 B. 皇览揆余初度兮 揆:揣度
C. 日月忽其不淹兮 淹:久留 D. 来吾道夫先路 道:道路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歌,完成小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①,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②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③,故人工织素④;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香草名。②手爪:指女子的针线手艺。③缣:黄绢。④素:白绢,价值比缣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开头三句是作者叙述,第四句是女主人公——一个被丈夫休了的女子的发问。接着四句是故夫的回答,“新人从门入”两句是女主人公的话,后六句是故夫的话。
B. 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故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恋情不断,欲借此机会重续前缘。
C.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意思是新媳妇从大门娶进来,而弃妇则从旁门被逐出去。这里女主人公委婉抒发自己被无情休弃的痛苦、哀怨。
D. 张琦曾评此诗:“巧拙既殊,钝捷亦异,而爱憎取舍,一切反之。”巧、捷是言弃妇,拙、钝是说新人;“爱憎取舍,一切反之”,说的是故夫。这种反常的爱憎取舍以“新人不如故”作结,批判了薄情无义的行为,深化了主题。
【2】这是一首有名的弃妇诗。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该诗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色。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汉乐府》中的诗,完成小题。
伤歌行⑴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 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
东西安所之⑵?徘徊以彷徨。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悲声命俦匹⑶,哀鸣伤我肠。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注)⑴这是一首悲情诗,写婚姻不能自主的痛苦。⑵东西安所之:安所之,何往。这句是说往东呢还是往西。⑶悲声命俦匹:因为不能和恋人在一起而悲痛。
【1】“乐府”本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乐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句是说她在明月之夜,忧心忡忡,以至月已偏斜,尚在辗转反侧。
B. “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句描写了微风吹拂、罗帷飘扬的美妙景致,令人向往。
C.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句主人公深夜伫立,失声“高吟”,把满腔的幽愤向苍天诉说。
D. 本诗的重点是写怨愤,写出了主人公敢于冲击封建礼教的那一声惊破夜空的愤怒的呼喊。
【3】简要概括“ 揽衣曳长带”到最后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过程。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氓》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国殇》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场上敌军之众多,来势之凶猛。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楚军将士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④《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步调一致、奋起作战的句子: 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______ 我同你一起行动起来: _________;我同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柳 信
宗璞
①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复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
③抗战期间在南方,为躲避空袭,我们住在郊外一个庙里。庙的右侧,有一个小山坡,草很深,杂生着野花。坡下有一条深沟,沟上横生着一株柳树,据说是雷击倒的。虽是倒着,还是每年发芽。靠山坡的一头有一个斜生的枝杈,总是长满长长的柳丝,一年有大半年绿阴阴的,好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我和弟弟经常在这里跑来跑去,采野花、捉迷藏,不用树和灌木,只是草,已足够把我们藏起来了。
④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
⑤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⑥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叱和提醒,那充满乡土风味的话音呢!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
⑦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这是母亲喜欢的猫。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
⑧深秋的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秋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⑨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门外,据说是可以辟邪,又选了两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
⑩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全文看,园中早春的杨柳触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首段奠定了全文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
B. 作者用较多的篇幅写了母亲去世前后的情境,在于表达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C. 第⑧段中,作者以深秋的冷风、落叶、衰草渲染园子清冷荒凉的气氛,反衬了柳树的坚韧顽强。
D. 作者选取平凡的景物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变故来抒真情、写真意,文字朴素无华却感人至深。
【2】请解释“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⑴作者写母亲去世后大猫被打死这件事,有何用意?
⑵本文以“柳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分条回答。
【4】作者说:“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柳一样的人,请展开联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100字左右)
8. 作文 详细信息
微写作。
我们读了《边城》《平凡的世界》两部文学作品,你认为哪一个人物形象最能触动你?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理由。180字左右。
9. 作文 详细信息
作文。
我们有时候觉得生活索然无味,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本该用心去体味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而这些点滴的美好常常会引起我们内心大大小小的震颤与感动。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凝视的人或事物。
请以“至少还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