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19年初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完整版(安徽省六安市汇文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的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材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A. 使西藏地区摆脱了贫困
B. 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
C. 使畜牧业在西藏地区兴起
D. 推动了西藏文化的繁荣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下列语句中,反映出长江流域已经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
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
C. “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 “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下列史实能在《资治通鉴》中查找到的是
A. 朱元璋的事迹 B. 戚继光抗倭 C. 唐太宗的事迹 D. 成吉思汗西征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①”处所示朝代兴盛的重要原因有实行

A. 汉化政策 B. 开放开明政策 C. 重文轻武政策 D. 闭关锁国政策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布衣超过二分之一,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制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除了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科举制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流动的增强
B. 科举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
C. 科举制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D. 促进宋代文化昌盛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示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

A. 文景之治
B. 安史之乱
C. 开元盛世
D. 贞观之治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中的“开元”指的是( )
A. 唐太宗 B. 武则天 C. 唐玄宗统治前期 D. 唐玄宗统治后期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 )
A. 发挥灌溉作用 B. 有千里之长 C. 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D. 发挥防洪作用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列表比较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找出表中历史时期与阶段特征不吻合的选项

选项

历史时期

阶段特征

A

先秦时期

中华文化萌生,初步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B

秦汉时期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C

隋唐时期

由统一走向分裂,社会混乱,经济衰退。

D

明清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A. A B. B C. C D. D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 宋朝官员都是文人 B. 知人善任
C. 重文轻武 D. 分化事权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存和民族大融合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D. 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能够证明他这一说法的史实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城市的兴盛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史桑哥传》记载:1264年,总制院设立,以国师八思巴领之。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右丞相兼总制院使桑哥,以总制院统领吐蕃各宣慰司军民财谷,责任甚重,宜加崇异,奏请用唐朝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的故典,改名为宣政院。材料说明
A. 宣政院设置于唐朝
B. 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C. 西藏归于中央政府管辖始于唐朝
D. 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下图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项目

南方

北方

垦田数

人口

垦田数

人口

1077年

3.1848亿亩

5688.8万

1.43175亿亩

3398.4万



A. 唐末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宋朝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C. 北方人口南迁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
D. 说明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正确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藏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管辖。下列相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A. 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
B. 康熙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C. 雍正帝设置了驻藏大臣
D. 乾隆帝打败了漠西蒙古噶尔丹的进攻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可容数千人。”《清明上河图》中也有大量熙熙攘攘街头热闹的景象。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B. 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
C.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
A.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B. 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C. 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D. 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
20.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农业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移的浪潮再度出现,南方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不但使我国经济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最终完成,而且拉大了南北农业的差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移的浪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南移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摘编自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对“大包干”“包产到户”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对中国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上所述,归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21. 综合题 详细信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我国人民以其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创造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灿烂的文化。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1)唐朝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请写出材料一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工具名称?
材料二: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经济发展的哪种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如下图

(3)材料三中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图二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产生于什么地区?图三《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名称。
材料四: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更受市民的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4)据材料四,归纳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和标志的原因。请列举一位南宋时期豪放派的著名词人。
22.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中国的伟业是由幼年登基的秦王嬴政完成的……他建立万世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不过他创建的帝国制度却保存了下来并延续了2000多年,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保持时间最长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史》
(1)据材料和结合所学,指出秦王嬴政所创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公元127年,刘彻颁布诏书:“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承袭封国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赐给庶子以为侯国。王国于是一再缩小,也没有政治特权。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的《中国文明史》
(2)据材料指出汉武帝政治上推行的措施和它的作用。
材料三: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它与当时世界最先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尽头。
——摘编自候杨方《盛世启示录》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康乾盛世“”在中国政治上达到“空前高峰”?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保存并延续了2000多年“帝国制度”的作用。
23.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宋太祖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中央),于是士大夫始必兼农桑(经济)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古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势益重。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三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1)材料一的主张体现了 政策,这一政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是 ;元朝时,忽必烈也非常重视这一政策,教材中引用他的话“ ”就能充分证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编写的《 》也是一部关注这一政策的科学著作。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关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除材料二的分析外,还可有哪些补充因素?
②依据材料三,指出南宋外贸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