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期末在线考试题免费练习(2019-2020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塞(sài) 屏息(pǐng) 眼花潦乱(liáo) 震耳欲聋(zhèn)
B.畸形(qí) 章显(zhāng) 杳无消息(yǎo) 颔首低眉(hàn)
C.脸颊(jiá) 栅栏(shān) 坦荡如砥(dǐ) 维妙维肖(xiào)
D.斟酌(zhuó) 濒临(bīn) 粗制滥造(làn) 深恶痛疾(wù)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B.他说话向来都是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声音也带着那么一股子戏剧的味道。
C.登上市郊翠屏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B.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
C.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全国仍有很多贫困人口。
D.做题时,一种方法做不出,要立刻换另一种方法,切忌不可死钻牛角尖。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拣椅子。)
B.“多么令人难忘的瞬间!”“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奇迹。”“别在那儿发呆了!”(这三个句子依次是感叹句、疑问句、陈述句。)
C.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处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氛围。(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句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鲁迅在其小说《藤野先生》一文中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②,喟然③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君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④,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⑤数百人,被⑥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⑦得反国。
(选自《新序·杂事》)
(注释)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鄙:边境。③喟然:叹气的样子。④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⑤侍御:侍奉君王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⑥被:通“披”,穿上。 ⑦卒:终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B.所以动心忍性(忍:使……坚忍)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而:然而) D.卒得反国(反:通“返”)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所/以动/心忍性
C.曾益/其所不/能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7.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甲)《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甲、乙两首诗词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空。
甲的季节是:黄梅时节(或:初夏),甲的景物是:_________;乙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乙的景物是:花、燕。
【2】仔细品味甲、乙两首诗词,简要分析两位作者在面对自然界的景物时不同的心境。
甲:
乙:
8.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3)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4)陈毅有句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刘祯《赠从弟》中有句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材料一
①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②连日来,屠呦呦获诺奖的喜讯传遍全国,振奋人心,也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③新浪微博平台方面,10月6日“屠呦呦”的单日热词搜索峰值为36.8万,《人民日报》官微发起的微话题“2015诺奖屠呦呦”阅读数达70.9万,央视新闻发起话题“央视专访屠呦呦”阅读量已超过400万。搜索引擎方面,诺奖结果揭晓后,百度搜索“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60万,以“屠呦呦”为关键词新闻搜索全文返回数量高达47700篇。截至10月7号24时,相关微信文章共计6144篇,其总阅读量超1149万人次。
(摘自2015年10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二
①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具有开创历史的意义。屠呦呦获诺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里程碑事件。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权威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奖的分量不言自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不断释放沉睡活力的国家,这是一个不断走向更加开放的时代。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向我们走来,不断刷新我们的创新高度。
(摘自2015年10月7日《深圳新闻网》)
材料三
①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我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斩获诺奖的第一人。
②疟疾,又称寒热病,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每年有接近4亿人会得疟疾,几十万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60年代再度肆虐。因为已有的抗疟疾药物如氯喹等由于使用的时间太长,疟原虫普遍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就成为全球范围内非常迫切的任务。
③屠呦呦,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被选拔为国家“523”项目500多名研究人员中的一员,走上了找寻疟疾新疗法的科研之途。“523”项目确立了寻找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向,就是从中草药当中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科研人员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然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了出去,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屠呦呦经过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了《抗疟单验方集》,其中所包含的640多种草药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④青蒿,是一种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中皆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药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翻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后,屠呦呦迸发出灵感:古人所用的不是常用的高溫煎熬法,而用的是青蒿鲜汁。并且她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点:传统提取方法里的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中提取才可能有助于保持青蒿的抗疟活性。在怀疑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之后,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近200次的失败实验之后,1971年,屠呦呦终于证明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为了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屠呦呦经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确认了青蒿提取物对人体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所在的课题小组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青蒿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患者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患者却没有这些临床效果。
⑤屠呦呦所在小组的其他人很快就分离出了青蒿当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后来被她叫作“青蒿素”的东西。对于疟原虫有着良好抑制作用的青蒿提取物结晶,从此就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对奎宁容易产生抗药性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新一代的抗疟神药。
(摘自2015年10月9日《工人日报》)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简要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不同。
【2】阅读材料三,请分析屠呦呦为什么能发现青蒿素。
【3】材料三在报道新闻事件后介绍了哪些背景材料?请简要概括。
10.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请列举文章中使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结合例句分析其作用。
【2】通读全文,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C.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D.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3】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1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冬 天
朱自清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你我》)
【1】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描述三幅画面的内容。
①第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语言很优美、准确、传神,试品味下面一句。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3】文章题目叫“冬天”,而文中却无一个描写冬天的语句,根据文章内容及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4】我们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读过朱自清的《冬天》,正在经历我们的冬天。结合你对冬天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心中的冬天”。
12.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一天早上我到彭德怀的司令部去,发现他有好几个部下在那里,正好开完会。他们请我进去,开了一只西瓜。我们围桌而坐,淘气地在炕上吐起瓜子来。我注意到有一个我以前没有见过的年轻指挥员。
彭德怀看见我瞧着他,便开玩笑说:“那边这个人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他来了吗?”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他就是你一直要想见的人,”彭德怀又补充说,“他要你去访问他的部队。他叫 A 。
(1)这段文字节选自(作家) 的(作品)《 》,选段中人物A的名字是 。
(2)为完成这部书的写作,作者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作者对他们都做了很详实和真切的刻画。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从事件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通过阅读这部书对他的新认识。
13. 作文 详细信息
微写作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你想“晒”点什么呢?要求:150字左右,所晒物件特征鲜明,语言简洁、连贯、得体。
14. 作文 详细信息
(1)
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满怀困惑,倾听着老师的柔柔絮语,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诗歌不得少于20行)。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15. 作文 详细信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感情,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要求:不少于600字,体裁不限(诗歌不得少于20行)。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材料一:
人若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
——老舍
材料二:
美能够感受,也能够塑造,但却不能为它下定义。
——爱默生
材料三:
真正能够影响我们一生的,并不是你在哪里上大学,而是在那里你学到了什么。
——理查德·H·肖
三则材料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善于反思,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美是多样的, 每个人都应该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哪里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