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武则天 D. 唐高祖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说:“隋炀帝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下列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灭掉陈朝,活捉陈后主 B.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C.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D.励精图治,开创繁盛局面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是( )
A. 魏征 B. 姚崇 C. 宋靖 D. 长孙无忌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和亲”“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研究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的优良传统。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①岳飞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
A. 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 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 科举制的创立
D. 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文臣统兵 B.等级森严 C.文武并重 D.重文轻武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北宋末年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大商人从四川到广州去采购物品,他可能会携带的货币是
A.
B.
C.
D.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千年风云第一人》摘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名人有关成吉思汗的精辟论述以及各国媒体的报道,展示了“千年风云第一人”的传奇一生。下列内容不属于成吉思汗“传奇一生”的是(  )
A. 攻灭南宋 B. 统一蒙古各部
C. 建立蒙古国 D. 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是李清照。在文学形式上,它属于
A. 汉赋
B. 唐诗
C. 宋词
D. 元曲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 “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A. 汉代长安 B. 唐代洛阳
C. 北宋东京 D. 元朝大都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位于他称帝的城市。如果你想实地去参观,应该去的城市是( )
A. 北京 B. 南京
C. 开封 D. 洛阳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枢密院
③设置通判
④废除丞相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一度僵化,具体的表现是
A. 分科考试
B. 设殿试
C. 八股取士
D. 闭关锁国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针对的是
A. 宦官专权 B. 官员贪赃枉法
C. 兼并土地,赋税沉重 D. 皇帝贪图享乐,疏于朝政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女真人欲主关内,为了缓和中原人民对“金”这一朝代名称的抵触心理,于是1636年改国号为清。这时的皇帝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顺治皇帝 D.康熙皇帝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皇权高度膨胀
C. 工商业市镇繁荣 D. 近代科学传入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以下史实属于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设置噶厦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册封达赖喇嘛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A. 晋商和微商
B. 徽商和浙商
C. 苏商和浙商
D. 浙商和晋商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下列不正确的是
A.人地矛盾突出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问题
C.交通拥堵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我国古代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的目录(节选),这部作品应是( )

A. 《红楼梦》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三国演义》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某班前去参观“中国历代文物精品展”。如果按照朝代顺序,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
①元明清馆
②隋唐五代馆
③辽宋夏金馆
④魏晋南北朝馆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
24.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从分立到统一)中国(China)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人口的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和吐蕃建立良好的关系,唐太宗满足了松赞干布想与大唐通婚的愿望,将W公主嫁给松赞干布,W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给西藏地区带来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
(1)材料中的“W公主”是哪位历史人物?据材料一分析,她的入藏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后,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脱离了过去小范围分散活动的状态,……(在中原北部)建立了能与汉族王朝对峙和使之臣附的中原北朝。与之同时,在边疆的其他诸民族政权,则被视为列国。……此后,北方相继建立的中国型少数民族王朝,一个比一个规模大,一个比一个汉化程度高,元朝统一全国,将地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推向最高峰。
(2)请列举材料中建立“中原北朝”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至少2个)据材料二分析,“中原北朝”与“汉族王朝”的对峙为中华民族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三 元朝既不同于秦统一出现的全国王朝,也不同于隋唐统一的全国王朝,是以不分华夷、不分中外的“中华一体”的全国王朝,代替分华夷、分中外的“天下一体”的全国王朝。
(3)在“中华一体”的理念下,元朝时形成了哪一新的民族?清朝分别在西藏、新疆地区设置了哪些行政管理机构进行有效边疆管辖?
25.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从开放到闭塞)中华文明和其它各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同放异彩、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还在中原。二是宋元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上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也由于指南针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使得大规模的海上交流得以实现。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方式至宋元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据材料一概括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在文字、战争、航海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的三种宋元科技成果;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的三部明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无不证实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与此同时,世界文化也影响着中国,异域的歌舞艺术、方外的宗教信仰、遥远的高产作物……都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2)试列举材料二中“三种宋元科技成果”“三部明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遥远的高产作物”各一例。
材料三 见下图。

(3)上图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远洋航行路线?其航行最远到达哪里?
材料四 这一对外政策的名称,并不见诸于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后人对清政府前期(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得出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材料四描述的是哪一对外政策?1757年后,“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的是哪一机构?
2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从创新到守旧)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生产工具的创新发明(见下图)。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两幅图片显示的生产工具名称。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制度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并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制度创新)必须有效回应时代变迁并顺应制度发展的内在惯性,才能够持续。
(2)隋唐时期为了回应人才的需求,元朝初期为了回应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求,分别进行了哪些制度创新?
材料三 当中国顽固保持着几千年来的制度的同时,西方已经出现了更加先进民主的制度。……当国外每个人都在踊跃发言,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中国还在一人决定万人遵从的境况之中。这种制度的弊端也体现在它对思想的压制上,专制使得思想变得固化,没有新思想的出现就不会有进步和突破。
(3)材料中的“一人决定万人遵从”是中国古代哪一制度造成的?清朝哪一机构的设立将这一“境况”推到了顶峰?
(4)根据所学指出,明清两朝“对思想压制”的措施。材料三认为,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什么?